史蒂夫乔布斯曾经在1998年的《商业周刊》就“为什么不做市场调查”这个问题,发表过这样的言论:
我們很难跟随焦点访谈 (focus groups) 里的意见来设计产品。因为很多的时候,人们并不知道他们想要的是什么,直到你将产品放到他们的面前。
这一句话的英文原话是这个样子的:
But in the end, for something this complicated, it's really hard to design products by focus groups. A lot of times, 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until you show it to them.
这个在英文原话里的黑斜体,是被中文翻译忽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乔布斯所说的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要不管用户的意见反馈,而是在诸如手机一类的复杂产品上,有的时候不能太关注消费者偏好和市场反馈。
的确,在面对简单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能通过问自己或别人“想要什么”来解决偏好问题。比如“你今晚想吃什么?”,“你生日想要一份什么礼物?”等等。但是,当面对复杂问题,或者相对抽象的概念问题的时候,只通过“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往往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为什么问“想要什么”不能解决复杂问题?
我觉得用这个“想要什么”的提问不能解决复杂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我们总是会从已知的和现成的知识和认知作为出发点,去解决未知的复杂问题。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曾经说过的:
“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这就是作为复杂问题的“交通工具”这个概念,在有限认知的人们心里的反应。因为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还是停留在骑马这个交通方式上,所以在问及“想要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人们就会从现有认知水平出发,回答出“一匹更快的马”这样的答案。
但是这种基于现有认知的回答,并不能最好地解决复杂问题,或者推进创新。也正如熊彼特所说:
“你不管把多大数量的驿路马车或邮车连续相加,也绝不能得到一条铁路。”
从“想要什么?”到“可以尝试什么?”和“可以去了解什么?”
我们小的时候都应该被问过这样的问题,“你长大了之后想做什么?”我当时的回答是“考古学家”。现在作为工程师的我,看之前自己的回答,实在是可笑不已,因为我现在知道考古的人是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工作的。但是当时小学时候的我,是在那有限的认知水平中作出的回答,基于的就是“看起来很有意思”这个原因。
这个问题,看起来无关紧要,但是在我们的人生中,这样的问题会有很多很多。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高考完了,你想报什么专业?”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作出好的回答,以至于在未来的四年,后悔不已,甚至自暴自弃而浪费了大好的四年时光。
我们的高三一年,都是在紧张地高考准备中,在高考完成那一刻,我们面临的就是专业选择问题。但是世界上可以选择去攻读的专业有千千万,在短时间里把这个问题解决好,选择好未来四年甚至一生要从事的行业,是非常困难的。很多同学根据当时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有的同学根据当时的社会热点专业选择,有的同学只根据家长的选择而选择。本质上,这些选择跟上面提到的“一匹更快的马”没有太大的区别。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才好?我认为,我们可以从问“想要什么”,转变成问如下两个问题:
我可以尝试什么?
我可以了解什么?
尝试和了解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本质上是做了这样一种态度上的转变:“想要什么?”是在用现有认知进行判断,是一种静态的思维习惯,在这种判断方式之下作出的决定,可能无法适应信息的快速变化;“尝试什么?”和“了解什么?”是在不停地更迭自己的认知系统,是一种动态的思维习惯,在这种判断方式之下作出的决定,会随着认知升级而不断迭代,让自己更好地跟随变化。
用在高考选择专业的这个例子上,我觉得我们的学校应该在紧张地为学生们准备高考的同时,给予学生们职业方面的介绍,或者让曾经毕业的就业的学生们,回来给予一定的专业职业介绍;同时,老师们应该教育学生,在紧张的考试准备同时,扩展视野和认知的重要性,这样学生们就能够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的兴趣专业,并且了解自己学习课本知识之外的职业信息。在这两个方法的共同作用下,在“选什么专业”这个问题到来的时候,同学们应该就能游刃有余地完成选择。
总结
让我们总结一下我们思考的逻辑链条:
我们只会用已知和现有的认知 -> 不能解决复杂问题 -> 不应该再问“想要什么” -> 而是问“尝试什么”和“了解什么” -> 不断迭代认知
《罗辑思维》最近在再次解读《创新者的窘境》,里面就提到,诺基亚当年的失败,不能只在他们自己身上找原因,还应该看到,诺基亚当时依附和所在的“价值网络”,也就是功能性手机,在智能手机这个新的“价值网络”面前的集体性失败。因为他们不断去询问旧的“价值网络”这个“想要什么”的问题,得到的就会是永远停滞的答案,而不能适应新的“价值网络”已经出现的变化。
大公司尚且如此,对于我们个人,更是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