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翁贝托·艾柯被称为“20世纪后半期最耀眼的意大利作家”“百科全书式”的作家。他一生中留下了140多部、横跨各个领域的著作,内容涉及美学、哲学、文学、符号学等多个领域。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作者艾柯通过列举大量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结合当时的文化思想,试图探寻不同时期“美”的理想境界。本书并没有对“美”给出具体的定义,相反的是,作者认为“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美”是一个不断更迭、反复交错的过程。比如某一时段被诗人歌咏的美,在若干世纪后才会被画家、雕塑家塑造出来;又比如,因为思想领域的不断变迁,后世的艺术家一方面受到上个风格极其强烈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急切地想要推翻这一影响,形成自己独立的风格。“美”的概念不断游走在各个形态中,没有统一的标准。
一、不同时期中“美”的变迁
在这本书里,艾柯为我们列举了各个时期“美”的特点,指出“美”是社会思潮在视觉领域的体现,美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最早,古希腊人认为,“美”是其他特质的附庸。后来柏拉图将美独立出来,美从此有了自己的地位。毕达哥拉斯认为万物源于“数学”,由此,“对称”成为古典希腊艺术至高无上的审美原则之一。
中世纪并不如现在我们想象的那么黑暗,那时的人们自认为活在灿烂的环境中。光与色彩是中世纪美学的重要特点,哥特式教堂的玻璃窗就是这一特点的最好佐证。
15至16世纪,受到透视法、新柏拉图主义、神秘主义等影响,美学概念出现了双重取向。准确描绘物体比例变得不再重要,艺术家们更偏向于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象征意味浓厚的物体出现在画面中,美充满了神话般的幻觉感。然而很快,艺术作品又趋于朴实,美又与实用主义相联系。
文艺复兴后期,“比例”不再是艺术创作的教条,而演变成了一种创作工具。美呈现出了多样的形态。风格主义强调表现创作者的内心,而紧随其后的巴洛克风格又充满了奔放的装饰。受到理性思潮的影响,美学观点进入了动荡时期。17世纪,巴洛克风格进入晚期,由戏剧领域开始,新古典主义诞生了。新古典主义者对传统理论的不断批判,引起了对“美”定义的争执,美的判断标准更加难以界定。
19世纪,浪漫主义蓬勃发展。人们对于社会的不安情绪反映在了美学上。悲剧、死亡主题的兴盛,放大了人们的情绪,以至于发展到了颓废主义。当然,在其中也出现了一些如丹弟主义、象征主义、印象派、维多利亚风格等各类不同的美学观点。在同一时期内,对美的不同理解反映了社会上各类思想交融、动荡不安。
新材料的出现催生了新艺术的出现,工业浪潮的影响使新艺术走向了功能主义。艺术与工业相结合,涌现出了具有装饰风格的工业制品。当商品大量涌现,“艺术”简单易得,美因此变得更加脆弱。商业、媒体塑造大众审美,让当今的美稍纵即逝,难以言说。
二、女性与美的关系变化
作者认为在美的历史中,女性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道德严苛却又直面情欲的中世纪,女性的美神圣不可侵犯,但又令人渴慕。在这种矛盾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以“得不到的爱”为题材的诗歌、小说、戏剧。而后,女性形象逐渐升华,艺术家描绘的女性形象,如天使般圣洁,艺术作品中众多的“维纳斯”,体现了这一点。
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参与到各类社会活动中来,甚至活跃在辩论与哲学的讨论中。这时的女性之美,不再只是诱惑与圣洁的象征,而是充满了个人化的风格。16至17世纪,随着宗教改革的进行,女性的形象重回家庭,女性的美演化成一种实用之美。巴洛克时期,浮夸奢华的社会风潮让对女性的描绘也变得高贵而甜美。18世纪,女性要求在社会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此时的女性之美沾染上了理性思潮的特点,显现出独特的美感。随后,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对女性美的解读突破了外表的局限,开始关注观者的情感波动。在关于女性的故事中,开始显现女性的嫉妒等性格弱点,同时女性的命运被安排上了悲剧色彩,女性的美往往体现在死亡的那一刻。在颓废主义时期,在充斥着堕落与颓废的社会中,花和女性,依然作为为数不多的“美”的象征,存在于艺术家的作品中。
时至今日,由现代社会打造出来的“美”的女性模型,传导着现代女性美的定义。不同类型的女性之美不断更替,成为促进消费的利器。
三、“美”的对立面是什么?
作者将怪物、机器等一些丑恶或者令人心生恐惧的事物列举在书中,打破了人们常规认为的“美”。这是因为作者认为,在艺术史中,“丑”与“美”是紧密相连的,“丑”即是“美”。
在希腊神话中,守护秩序的阿波罗和破坏一切的戴奥尼索斯同时存在,证明了“美”并不是时时都令人愉悦的。
出于好奇心的影响,人类对于神秘事物的探索将永不停止。在中世纪时期,怪物就作为一种神秘而又富有象征色彩的存在,成为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人们不太关注这些东西“美”或“不美”,只是“探索怪物”这件事情令人着迷。这种探索到后期逐渐转移到对怪物的形态解剖上,怪物的自然意义逐渐取代了象征意义。
作者认为“丑”并不是美的反面,他引用了思想家康德等人的观点,认为美的对立面是崇高。“美”小而精致、“崇高”庞大粗野。“崇高”会给我们带来压迫性的感受,让人们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这种压迫性的恐惧感虽然不同于美,却更能激荡人心。
破坏给人带来的快感,比顺从更加强烈。浪漫主义的冲突与反叛,让丑成为了美的补充。忧郁、阴暗、死亡这些有破坏性的词语,成为了常见的主题。人们用丑来展现美,或者说是用美来展现丑,丑与美不再有界限。由颓废主义衍生出来的撒旦主义更是把破坏与颠覆当作准则,崇尚魔鬼的力量。在这个时期,与常规的美学不同,丑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破坏带来的快感使丑具有了更大的吸引力。
今天,美与丑的界限更加模糊。人们的接受能力大大提升,对于能带来刺激的东西,不再辨认美丑,而是全盘接受。
金句
1.美是社会意识形态在视觉层面的体现。
2.美的历史以螺旋状向上发展,越向上,开口就越大,吸纳包容着更多的理念思维与表现方法。
3.美好爱情故事的主题源于女性的美,而所有的痛苦、折磨,甚至灾难,也源于女性的美。
4.万物都是均衡存在的,有了美的存在,丑也变得合理,丑物是维系世界和谐的一部分。
5.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孕育丑的温床。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惊奇,令人着迷,哪怕这种东西观赏起来并不令人愉悦。
撰稿:馥蕖
脑图:摩西
转述:顾一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