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您是作为女人的母亲?还是作为母亲的女人?”
第一次听到李克富老师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一时反应不过来这两句话的差别,待老师解释后,才明白过来:一个更侧重“女人”,一个更侧重“母亲”。但哪种说法强调的是“女人”?哪种说法强调的是“母亲”?还需要反应半天。在《爱的艺术》生活与心理精品课上,一位学英语的同学问出了我的疑问:作为女人的母亲,强调的是母亲还是女人啊?李老师因材施教的说:“把‘作为’看作英文的‘AS’来理解试试”。
读了李老师今天发的文章,更加认识到“您是作为女人的母亲?还是作为母亲的女人?”确实是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这应该也是把这两个容易混淆的句子放在一起的原因所在吧——因为容易混淆所以才会去反复辨别琢磨,进而印象更加深刻。
在课堂上,李老师还提出过类似的问题: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在自己孩子面前,您是作为母亲的老师?还是作为老师的母亲?
如果您是一名咨询师,在求助者面前,您是作为人的咨询师?还是作为咨询师的人?
您还可以把问题根据自己的情况进一步延展,会发现这真的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思考清楚这些问题,会让自己豁然开朗,也会游刃有余地扮演好各个角色。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因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此舞台上扮演一定的角色。
在社会心理学中,女人、母亲、老师等分属不同的角色。
心理学教材对性别角色的描述如下:
性别角色指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由于生物的“性”不同,社会对其期待也不同,男女会出现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
家庭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性别期待与认同、模仿等机制实现的。婴儿从出生起,双亲就根据性别按不同的要求加以培养、教育。
学校和社会也会从多方面强化男女两性的角色差异。如在体育锻炼项目、课余生活等方面,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118页)
可见,性别角色是社会化的结果,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不是天生的。
社会角色又是如何定义的?母亲、老师分属哪些不同的社会角色呢?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按角色获得方式,社会角色可以分为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前者是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角色,比如父母角色;后者指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比如老师角色。(《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第119页)
通过教材内的内容,可以看出:女人是性别角色,是社会化的结果;母亲是先赋角色,是建立在先天基础上的;老师是社会角色中的成就角色,是个体获得的角色。
我是女人、母亲、老师,不由地反思:自己对这三个角色界限清晰了吗?答案是:曾经很不清晰,还曾被儿子抱怨:常常用教训学生的语气跟他说话。而且是把更多精力用在了扮演老师、母亲这些社会角色上,对自己是女人这一性别角色,却没有重点顾及。
“作为女人的母亲”是首先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女人,其次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母亲;而“作为母亲的女人”则相反,更多地去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常常忽略了自己首先是一个女人。
“作为女人的母亲”,会首先发展健全自己的人格,能给孩子精神上的“伴”而不只是固定时空中的“陪”。
“作为女人的母亲”,是一个会爱自己的人。一切的爱都源于自爱,只有能自爱,才会真正地爱别人。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写到:“再也没有比一个能自爱的母亲在体验爱情、欢乐和幸福方面对孩子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了。”
“作为女人的母亲”,会是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会对孩子充满信心,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他应该做的事,不会凡事包办替代。
而“作为母亲的女人”则相反,会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会是一个过度保护的母亲、会是一个“忘我”的母亲。孩子需要在反复试错的实践过程中才能得以成长,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只会扼制孩子的成长。不顾及个人成长,只把精力放到孩子身上的母亲,情绪也不会稳定,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忧虑重重,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毫不客气地写到:“母亲之所以对孩子忧虑重重,并不是因为她太爱孩子,而是因为她要以此来弥补自己缺乏爱孩子的能力。”
要想成为一个好母亲,成为一个好妻子,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要成长为一个好女人。
作为女人,要学会自爱,只有自己的杯子满了,才会有爱溢出,才能真正地去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伴侣、自己的学生。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写到:“原则上爱自己和爱别人是不可分的。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把自己作为一个女人,从哪起步呢?李老师文章中有一句话:“优秀的妻子和母亲都是从对自己不该做什么有着清醒的认识从而绝不越俎代庖起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