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孩子说“不可以”不管用?!

周末带彤宝去逛超市来到水果专柜,彤宝开始用手去抠保鲜膜装好的水果拼盘。我提醒了两三次依旧无果,店员都开始劝阻了,我大声呵斥道:“你不要再抠了,跟阿姨道歉!”只见彤宝低下头往下蹲,恨不得钻到地缝里。那一刹那,我幡然醒悟:我伤到孩子的自尊心了。

借由复盘、重新和孩子联结

我抱起抽泣的彤宝开始和她复盘:

妈妈:彤宝,我前面要求你跟阿姨道歉,你感到很害怕,也有些羞愧,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扭过头不理我

妈妈:我很抱歉伤到你的心了,妈妈真的太着急了,跟你讲了好几遍不要抠,但依旧没有效果。所以妈妈就凶你了。

彤宝怔怔地看着我,默不作声

妈妈:你能告诉我,为什么你要抠吗?

彤宝:因为好玩

妈妈:嗯嗯,你觉得抠破洞洞好有趣。那妈妈的担心是抠破了保鲜膜,小飞虫喜欢甜甜的食物就钻进去吃了,结果这个食物就不能卖了。如果阿姨及时发现并更换保鲜膜,又增加了阿姨的工作量,阿姨也很累的。

彤宝:嗯,这样阿姨就辛苦了。那我下次抠快递里面的那个泡沫塑料吧!

妈妈:是的呢,那个可以玩,不会对别人造成影响。

彤宝:我知道了,妈妈我下次不会了。

内省不疚,洞察原因

复盘完之后,我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对孩子说“不要”不管用。这类生活场景实在司空见惯,是熊孩子太难搞还是我们使错了力!

好奇、好玩是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能,而探索欲背后就时常暗藏着破坏力。

积极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象与骑象人》指出:我们的“心”,是头放任的大象;我们的“智”,是具备掌控能力的骑象人,它们往往意见相左,各行其是。

大象就是我们的情绪脑,趋利避害便是它的行事原则,骑象人则是我们的理智脑它要到20岁之后才发育成熟,而通常情况下情绪脑比理智脑更快指导我们作出行为反应。这也就是我们明知熬夜对身体不好,却熬最深的夜敷着最贵的面膜;抑或一边叫着减肥,一遍喝着奶茶停不下来。

当我们成人用一句简单地“不要、不可以”去制止孩子的行为时,却忽视了其中事物之间层层递进的因果关系:

抠破了保鲜膜会对食物造成影响

进而增加店员的工作量或导致店家利益受损

最后要作出诚意道歉或给予赔偿

孩子不是不配合,而是真的无法脑补这些逻辑关系,而且被强大的情绪脑--好奇心驱使着去“抠”。


同时,成人以居高临下的命令或呵斥去要求孩子停止我们无法容忍的行为,无形之中孩子也会有抵触、逆反的情绪,这让她丧失了“掌控感”。

在孩子心理成长的过程中,有两种不可或缺的营养:

一种是足够的爱

而另一个营养相对就不那么简单了。那就是掌控感 

孩子的掌控感源自于成功地做成想做的事、成功地摆脱控制、成功地控制他人,那么在他的本能系统中形成大量的相关记忆,这些记忆积累起来就形成了掌控感或者说是“自信心”。

当我复盘的时候,看见孩子需求,配合着倾听给孩子的情绪降温,成为孩子的外在情绪调节器。同时描述确切的直接影响和感受时,协助理智脑的运作。把改变行为的自由交还给孩子,满足了孩子对行为的掌控感。

那么孩子便自然乐于与成人合作,并调整自己的行为。

当然,没有一劳永逸地沟通,尤其是与孩子,我们很有可能对于同一类行为需要反复地去跟孩子表述其行为带来的连锁反应。有时需要通过调整环境,把幼小的孩子当即抱离再去沟通会更有效。甚至提早给孩子打预防针防范于未然。通过自我、环境的调整更多地去协助孩子建立规则、促进理智脑的发育。

未来,我依旧会在失控时使用简单地“不可以”去制止孩子的行为,毕竟父母也有精疲力竭、无暇顾及的时候,但带着觉察的我不会被惯性模式所左右,因为我知道它会把我带到哪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1年10月20日为什么糊涂 回家的路上,晓晓打了个喷嚏,妈妈有点紧张:“怎么了?”却说成了:“怎么办?”说完...
    羊羊羊羊汪阅读 13,155评论 2 14
  • 日落晚霞飞鸟倦,月升云彩夜无眠。 烛心暗泣思君泪,嗔怨清风入帐欢。 作者王永豪(注:新韵)
    王永豪阅读 2,801评论 0 1
  • 亲子共成长29 亲爱的聪聪^_^ 非常高兴,昨晚全程陪伴你写完一天一画! 昨晚写完后合上365天计划本时,你突然发...
    幸福人生世界阅读 1,306评论 0 0
  • 主题:爱学园亲子夏令营 事件:亲子互动游戏,刚睡醒的儿子拒绝加入,同时拒绝穿红色T恤 及时反映:脸上为了面子强颜欢...
    yyysmlie阅读 2,571评论 0 2
  • 孩子发烧是家长最担心的事之一,我们今天就讲一下小儿感冒发烧的一些常见误解和正确应对方法。 小儿发烧,父母如何鉴别病...
    玉妈妈阅读 1,527评论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