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只小猪》是我读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第一部推理小说。以我的理解,推理小说就等同于恐怖小说和鬼故事,是我曾经深怀恐惧的小说类型,一直没有过多接触。
为什么会这样呢,可能是在很年幼的时候,被大人无意灌输过一些鬼神的概念,而且明显又有点过量,导致以后一直拒绝接受任何跟它们相关的东西。就是说就算学了无数年的无神论,你仍然会害怕那种东西,你从理性的角度知道它们是不存在的,但仍然不会无所畏惧,仍然会抗拒,心里上会和不存在的东西作抗争。
比如上小学读书那会儿很怕同学讲鬼故事,看《聊斋》会吓得冲到门外,看书不敢看封面很吓人的那种。即使长大成人许多年,那些负面影响仍然挥之不去。有种教育观念说,在小孩年幼的时候不要对其输入鬼神之类神神叨叨的概念,过了五岁以后再输入,就不会再产生太多不良后果了。也许这是真的。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其实会失去很多了解有趣的事物的机会,比如各种古代神怪小说,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学素材,比如侦探小说,是对推理能力的无穷表达,对逻辑思维的强大拓展。而从不去接触这类东西,就不会知道那些有趣的东西有趣在哪里,因为读书少还胆小啊。
把推理小说和鬼故事混为一谈,也不知是个什么鬼,但是自从鼓起勇气看了几部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对推理小说这种文学类型的印象已经有所改观,至少不会再抗拒了。
选择看《五只小猪》,可能是因为它的封面比较温和像本文艺书,看起来不吓人,能产生好感和认同感。就像第一眼看人,看到长得漂亮的会莫名其妙有好感,长得难看的就只能呵呵了。
故事说的是侦探赫尔克里·波洛接到一个女孩卡拉的委托,她的母亲十六年前杀了她当画家的父亲,随后又死在监狱里,这原本是一个早已定性的案件,基本没有翻案的可能。但就在女孩长大继承一部分遗产的时候,她拿到了母亲当年写给她的信,说自己并没有杀害她父亲。女孩开始了解整个事件的始末,虽然她相信母亲没有杀人,但那件事情成了她心里过不去的一道坎,她找到侦探波洛先生,委托他去调查那件尘封已久的案件。
波洛接受了委托,着手开始调查,首先他走访了当年的律师、警司等一系列亲历案件的人物,最终锁定了五个证人,那是和案件息息相关的五个关键人物,发生命案的时候,他们在场。如果女孩的母亲卡洛琳不是杀死他父亲埃米亚斯的凶手,那么真正的凶手极有可能就在那五个人当中。
那是些什么人呢?有卡洛琳和埃米亚斯共同的好友——布莱克两兄弟,有家庭女教师,有埃米亚斯的模特兼情人,有卡洛琳同母异父的妹妹。
至于他们和五只小猪的类比关系,那是由于那些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在侦探波洛眼里,像极了一首古老的关于五只小猪的童谣。
作者选用这个题目,以小猪喻人的原因,我觉得一是借助五只小猪的形象,铺陈悬疑的氛围,我们会禁不住猜想,这个比喻到底有什么用意?作者要把故事推向怎样的情境中去?二是能很好地展开故事的脉络,波洛对这五个有着某些神秘特质的人物进行走访,是不是比一个一个平淡地叙述更吸引人?虽然后来明白这个意象可能并不代表什么,或许只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叙事方式,但仍能被这种结构所吸引。
对一个过去了十六年的案件,那些看得见摸不着的事物都已消失不见了,不变的只有人物的心理,“心理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波洛用尽心力地走访五位当事人,并取得他们五个人对当时事件的书面叙述。左右一对照,疑点水落石出,这就是作者的心机,或者说推理小说的魅力所在了!她让智慧的侦探能对照其中的蛛丝马迹,找出真凶。
这部小说的叙事顺序,给了我很深的印象,简述如下。
引子
委托人——女孩卡拉出现,引出案件和原委,侦探波洛接受委托。
第一部分
1) 波洛走访当年的律师和相关办案人员,各方调查,收集信息;
2) 五个关键人物分别登场,在波洛的引导下分别对当年的事件进行陈述。
第二部分
五个关键人物的书面叙述一一呈现。
至此,以上受访的各个人物之间并未产生什么交集,他们只是各自回忆起一件陈年往事。由侦探波洛将他们串起了一条线,波洛并未对这些受访对象,以及他们的叙述发表太多的见解和分析,他只是在仔细地听,不动声色地看。
第三部分
1) 波洛对五个人各提出了一个问题,那些问题命中要害,直接击溃他们的伪装,或者说竭力隐藏的一些不可启齿的秘密。有些细节我们在读的时候也许也注意到了,但是就那么轻易被忽略了,作为侦探,那就是推理的突破点。
2) 波洛重现案件现场,他将那五个人以及委托者卡拉齐聚在一起,真相慢慢显现出来……
《五只小猪》并非那种惊心动魄的叙事风格,作为女性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细腻的文风还是挺吸引我的。当然了,要深入了解一个作者真正的风格,就得再多读几本,否则只能算是管窥蠡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