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编辑:画字儿
推荐理由:艺术之路充满孤独和痛苦,农民画家的求艺道路更加坎坷和艰辛,熊庆华执着理想不与世俗低头,在看似高大上的艺术世界,终于迎来属于自己的一方舞台,文字流畅,充满张力,吸引读者一口气读下去,值得推荐!
文·段宏刚
较真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有诚恳而执着的态度,总有一天会得到生活的奖赏。
1976年国庆出生于湖北仙桃农村的熊庆华,就是一名做什么事都喜欢较真的人,因为较真,他实现了从农民到著名画家的华丽转身,用实力改变了周围人的看法,赢得了圈内外所有人的尊重。
作为70后,熊庆华的童年跟蓝天、白云、田野、山坡、黄牛、收音机等东西为伴,这些东西构成了他的童年的美好记忆。
6岁那年有一天放学,熊庆华来到山脚下放牛,坐在草地上,被天边的白云所吸引。一簇白云在风力的作用下如同一群羊缓缓向前移动,这个景象让熊庆华着迷。他随即从书包里掏出铅笔和作业本,照着白云的样子,第一次把涂鸦留在了白纸上。
这张画有幸被三哥看到,三哥开玩笑说:你真是个无师自通的小天才,以后要多画。
没想到三哥这句鼓励的话成为熊庆华用之不竭的动力,在以后的日子,熊庆华只要有空,就会拿出铅笔和纸张,村里的房屋和树木,各种家畜,家里的桌椅和工具,甚至小伙伴们玩游戏的场景,都会成为他作画的对象,他以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把他们生动地展现在纸张上,从此赢得了村里“小画家”的美名,父母亲因为他会画画而洋洋得意。
中学时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布置完创作任务,其他同学中规中矩地画完,老师看后不太满意。当老师看到熊庆华的画时,不禁两眼放光,夸赞道: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画得如此出色的学生。熊庆华,你以后一定会是一个好画家。
原来,熊庆华以独特的思维,绚丽的色彩,夸张的笔触,新颖的构图,描绘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整棵树看起来洋溢着饱满的生命活力,具有浓烈的艺术气息。
熊庆华被美术老师和同学夸奖的消息传到父母的耳朵后,父母也认为这个孩子将来在绘画上能出人头地,于是,不但给他购买了画笔、纸张、画布和美术杂志,还鼓励他应该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画画上。
受到父母支持的熊庆华,对画画彻底着了迷,认为自己天生就是画画的料,逐渐对其他课程厌倦起来,甚至会在其他上课老师的眼皮底下,偷偷摸摸地画画。
这样做虽然让他的绘画本领稳步提高,但文化课成绩日落千丈,变成班里的倒数。
看到熊庆华的文化课成绩每况愈下,老师和家长都急了,劝他合理分配时间,不要在一条路上走到黑,若将来考不上高中或中专,到时养活自己都是难题。
然而,此时的熊庆华对画画已经“走火入魔”,再加上十三四岁正处于叛逆期,他对老师和家长的劝告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
到初三时,由于文化课成绩实在太差,升学基本无望,熊庆华自作主张,选择了退学,从此回到家里深居简出,开始夜以继日地画画,在他心里,自认为只有画画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样过了几年,熊庆华从一个少年长成了20岁出头的大小伙子。当其他小伙子都在娶妻生子、挣钱养家时,而他却是一个典型的“啃老族”,风言风语立刻向他和他的父母劈头盖脸地袭击过来。
尤其是村里人聚在一起聊天时,他和家人往往是话题的中心,任由人们调侃和嘲讽。有些人甚至会当面对他们进行冷嘲热讽。
大画家,今天咋有空出门了,不画画啦?
你画一张画能换两条鱼不?你看,我今天下河打了两条鱼,够家里人好好吃一顿了。
人言如刀子一样可畏,但是,他和家人对这些流言蜚语无能为力,只能默默地承受。
每当承受村里人的一次挖苦,熊庆华就在心里发下一次毒誓:既然你们看不起我,那我就偏要画出点成绩来给你们看,不信,走着瞧!
面对无穷无尽的嘲讽,给熊庆华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为了转移压力,他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把所有的愤慨通过画笔融入到笔端,让激情在纸张上驰骋。
因为愤怒,他笔下的风景和人物不再写实,全部变成了大开大合的抽象状态,色彩饱满而浓烈,笔触奔放而肆意,构图新奇而夸张,具有突出的艺术张力。
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熊庆华显得是那样无奈,因为他除过会画画之外,没有任何一技之长,无法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村里人都把他戏称为不务正业的懒汉,还给他贴上了“废物”、“蠢材”、“傻子”之类的标签。
这些负面评价传到相亲对象的耳朵里,自然就没有姑娘愿意嫁给他了。
看到儿子讨不下媳妇,父母非常着急,就不断叮嘱熊庆华:娃呀,你以后千万不要再跟相亲对象提画画的事了。
1999年,终于有一个名叫付爱娇的邻村姑娘愿意嫁给熊庆华。她之所以愿意嫁给熊庆华,是因为她是一个女文青,跟熊庆华一样,自小抱有“文艺梦”,并不嫌弃他穷。
婚后一年孩子出生,家里的开销突然增大,夫妻二人连买奶粉的钱也经常拿不出,只能给孩子吃面糊糊果腹。
看到儿子跟着大人受罪,付爱娇异常心酸,开始动员熊庆华跟自己去深圳打工、挣钱。
夫妻二人来到一家工厂的流水线上做了装配工,每天要工作10小时以上,工资是计件制,算下来,他们每天只能挣到几十元钱。
工作枯燥乏味并且相当繁重,这对自小习惯握着画笔的熊庆华来说,极不适应。才干了几天,他就无法忍受这样的痛苦,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终于在一个晚上,熊庆华向妻子爆发了,他吼道:我为什么要过这种毫无意义的生活?我的手属于绘画,不属于这些冰冷的钢铁。我要回家画画,你自己干吧!
把妻子独自留在深圳,熊庆华头也不回地回到村子里,躲进“画室”,除过吃喝拉撒,他把其它时间都用在了画画上,也只有画画才能让他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满足。
此时,村里人对他的冷嘲热讽依然不请自来,他又多了一个外号——吃软饭。
为了寻找出路,在2006年,熊庆华又一次乘车来到深圳。他这次闯荡深圳不是进工厂打工,而是为了应聘大芬村的广告彩绘画工。
应聘时,需要现场作画,以便检验应聘者的水平究竟如何。熊庆华对自己的绘画水平满怀信心,他提起画笔很快完成了一幅画。
没想到,他的画过于抽象了,跟广告图片上的要求完全不符。老板看到他的作品后,气急败坏地说:你会不会画画?是来骗钱的吧?赶紧走人!
还没等熊庆华反应过来,他就被轰出了大门。这个遭遇让他的心情一落千丈,望着紧闭的大门,他心中的艺术信仰瞬间破碎了。
他无数次在心里自问:我真的是废物吗?我选择画画真的错了吗?
他只能像受伤的野兽一样逃回村里,变得越发自卑自闭,有时看到村里人远远走来,他感到非常不自在,像老鼠一样躲着走。
在养家糊口的重担下,实在无路可走时,熊庆华干起了送奶工,每月能有1000元工资,虽然不算多,但基本上能应付家里的开销。
熬到2011年春节,熊庆华的命运终于出现了转机。
初中好友雷才兵开着小车来到熊庆华家里叙旧,当他得知熊庆华仍然坚持画画时,对其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雷才兵看完熊庆华这十几年来积攒下的堆积如山的画稿后,随即决定帮助他,把他的才华和作品宣传出去。
雷才兵很认真地把熊庆华的每一幅画拍成照片,然后分批上传到各大网站和论坛上。
由于熊庆华的油画以“乡愁”为主题,描绘对象非常接地气,都是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的场景,比如,农村过春节、赶集、耕种、收获、放牧、捕鱼,等等。
当这些油画被天南海北的身在异乡的打工者看到后,如同身临其境,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很快,他的画受到了许多人的好评和热捧,一些人慕名找到他,甚至掏出数千元现金购买了他的几幅画。
我的画终于可以换来真金白银了。
熊庆华捧着一沓现金,流出了幸福而激动的泪水。
随着在网上的名气越来越大,熊庆华引起了北京晨画廊的关注。最终,这家画廊跟他签约,每年付给他30万元工资,他只需按照要求每年画出一定数量的作品即可。
2015年夏天,晨画廊拿出巨资,在闻名全国的“北京798艺术区”为熊庆华举办了首次个人画展,这无疑是对他的艺术成就的极大肯定,标志着他由此成为一名职业画家。
然而,在开展前,一些画家和评论家看到熊庆华的艺术简历后,不约而同地嗤之以鼻。
他们认为,晨画廊为一个农民举办个展简直是自降身价,甚至冷言冷语:趁早回家种地吧,不要在这里丢人现眼。
庆幸的是,在画展上,熊庆华的作品受到了收藏者的热烈追捧,其中有一幅画经过层次竞拍,最终拍卖到12万元。
来年,画廊在老地方又给熊庆华举办了画展,这次画展不仅吸引了众多画家、评论家、收藏者和媒体人,还吸引来不少国外艺术评论家。一幅新作经过竞拍,最终以130万元成交,一举打破了熊庆华的个人作品成交记录。
直到这时,那些讽刺熊庆华的画家和评论家才放下了高傲的姿态,被熊庆华艰辛的艺术之路,以及作品的独特魅力所折服。一些国外评论家甚至把他尊称为“中国毕加索”。
如今的熊庆华,已经功成名就,把曾经的“画室”装修成豪华大画室,所有绘画材料都用上了最好的。他用实力回击了所有讽刺过他的人,赢得了村里所有人的尊重,没有人再提及“废物”、“蠢材”、“傻子”之类的绰号。
可以说,熊庆华是一个幸运儿,他的幸运来自他的较真的态度,不论何时何地,他从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逐,这份坚持,让他为自己争取到了梦想成真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