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个人的时间比较充足,终于有时间细细来聊一聊个人对读书学习这件事的一些看法了。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是:近些年我个人越来越觉得自己对于读书和学习这件事感到力不从心,明明是已经看完的一本书,却还是感觉脑子空空。基于这种状态,我在专门去了解一些人对读书这些事的心得后,关于关于读书学习这件事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特在此分享和记录。
因为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过程。所以后文我将以“学习”这个词来指代“读书”这行为。所以在这里就不用分得太细。
对于学习这件事,从我所总结的观点来看。其实就是:从不同的例子中找到规律,将繁杂的信息压缩为知识。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展开来说,就是从我们读的不同案例,不同故事中找到一条内在的规律。将我们日常看的各种信息,进行串联与压缩,找到其中的内核。最终成为知识。
上面说的可能还是比较绕,那么举个简单的栗子。看《西游记》和看《鉴真东渡》,是不是在其中都能看到有共性的一段规律,如:唐朝有和尚,而且唐朝的佛学是向外传播的。
上面是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但确是学习过程的一种体现。即:学习的本质是找到例子中的规律,达成自我认知的提高。
说完学习的本质,那么接下来就需要了解学习的具体方法。我个人将学习方法分为2个大类,分别是思维导图部分和尔曼学习法部分。在这两个大类里面又分别有3个步骤,先从第一个大类看起。
一、思维导图部分。在这部分,我们把学习分为3个步骤。
步骤1:明确内容与拆分
这就人们常见的读书与思考的环节。在拿到一本书,首先是要去阅读,清楚文字所说的意思。而在阅读的同时,要去针对书中的观点、想法、问题进行多角度有主题的思考。
例如在某本书上看到了“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观点后。这时就可以开始思考:“这个观点从哪个例子来”?“这个观点说的有道理吗”?“这个观点后面想引申出的下一个观点是什么”?“这个观点我在现实中看到过吗”?“这个观点和我有关系吗”?“这个观点我不同意该怎么反驳”?“其他书上有类似的观点吗”?“这个观点在现在发生变化了吗”?
步骤2:明确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这一步骤是指当完成上面一步后,就应该有一份可能的结论性事物输出。如果是一本书,那么在上一步骤完成后,就应该有一些问题被解决或者被思考完成。这个完成后的思考对于上面的观点就有了一定的结论性输出。
例如:人之初性本性。这句话在西方有同类的观点,如卢梭就认为起初人的行为都是原始冲动,所以都是正确的,因为原始的天性中没有邪恶。那么当在读书时,如果查阅了类似资料,对于最终对于性善论这个观点,就有了很多的横向素材和了解。也就能最终输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丰厚的结论。
步骤3:通过例子建立连接。
这一步其实就是一个帮助记忆的环节。比如上个步骤中卢梭的例子,就是一个帮助记忆的环节。再比如小时候做数学题学到的规律,也是一个例子来记住的。
挡上面的都完成后,其实就是一个完成了读书的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则和费尔曼学习法有关。
二、费尔曼学习法部分。这个部分也氛围三个小步骤。
步骤1:提取被压缩的知识
当完成第一个部分后,我们对一件观点就有了自己的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我们知识通过反复的思考的得来的,挡遇到一些同样的观点,或者需要输出观点时,这个结论就可以从我们自身的脑海中提取出来。、
更总结性地来说:就是用我们总结的认知模型去看待新的事物。
步骤2:将概念转为语言。
此时要做的就是将这个自己输出的认知模型,以填充内容的形式将其转为文本。毕竟最终的结论只是一句话,而辅助这个结论的则是一篇论文。这也是大学教育在帮助学生们所做的事。
而我现在的这篇文字,其实也是在做这一部的事。将我所知道的关于学习的这个概念,转化为语言的一种方式,并将其输出至社交媒体上。
步骤3:用新例子来解释这件事
在用一个视角解释完这件事后,此时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个新的例子来解释自己输出的内容。比如我这篇文章输出的关于学习的一些思考,是不是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进行解释呢?当然是可以的。
我举个很恰当的例子,我们小时候做的阅读理解题,其中问的问题是不是和刚刚某些步骤很相似。想文意,并且表示出来。这其实就是义务教育就一直在教我们怎么读书了。
当然,我们也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进行对读书这件事的看法。这就是一些更远更深入的学习的思考,这里暂时就不展开了。
总之最后想说的是,学习其本质就是:搭建狂框架、横向拓展、输出结论,结论论证、文字输出这些步骤。将这些步骤串联起来,不断积累就可以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认知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