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诗经》中“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陶渊明的“种豆南山下”,并不指现实中真有座南山,更多是一种归隐式脱俗状态,就是一个自由、不受外界拘束能的内心世界或者是一处能够安置内心的自在家园。
还有一种说法,南山即庙堂,一处能够冻结外物纷争,让人敬畏的心灵安放之所。“中国式”儒释道都有一处庙堂,一处“南山。儒,“有为”,为自己为家族为社会建立功业,被所在的体制所认可,这个境界就是“儒”的“南山”;释,“觉”,自觉,觉他,觉众圆满,“佛”的字面解释似乎更能直接说明它的内涵,“人”和“弗”,“弗”即不平,“人”即教导者,合起来就是教导人如何面对社会的不平,做到了,就到“南山”了;道,“自然”“无为”,遵从规律,顺应事物自然之性,达到生命的最佳状态,这就是“道”的“南山”。
现在更需要一块精神救赎之地,来守护“黄山是我师,黄山是我友”的那份诗意之寂,踏着草莽与荆棘,寻找每一寸通往“南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