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命乃人之自然禀赋,可以透彻的说天命之本就是心性,正如朱煮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遵循本性就是真正不离人的自然本性,可以率真而为;而修行自然本性这样的方法就是修行之教化。
《中庸》开篇就直指人性,不离本性,修行之本是中庸之道,立意清晰,要交流的话题范畴明了,并无迂回晦涩之路径。儒家立言、立德、立行在《中庸》就开启立行之要。
所谓之道是片刻不可须臾离开,如果可以离开的话,那就不是真正之道。所以真君子即使在没人看见的地方一样不离道而谨慎于独处之时;尤其对于没有听到的地方也恐惧于道之偏离。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显明,越是细致的地方越是显著。这就所谓“人在做,天在看”,物理空间的独处是不可能替代生命空间的,所以真正的君子尤其谨慎于独处之时。
喜怒哀乐是人之本性,不可能不去面对,但在未发之时就处理了情绪而不让其显明,这就是“中”,也就是在这个“中”道中自然平复;一旦情绪发出来依然有节有度不使环境崩塌,就是行为之“和”。“中”是人人都有的天性,“和”是大家都需要遵守的原则。只有达到“中和”这样的境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自然化育生长。
人之本性可谓真,唯有中和而使天地有序,也只有各归其位五行才会相生而繁荣自然。可见中和之道对于所有一切位置的重要性。
生活中恐惧源于不可控而为之,也就是因为没有位置感而导致混乱。思想、心性、身体各归其位;眼耳鼻舌身各归其位;家庭夫妻父子各归其位;团队上下左右各归其位;社会部门各归其位,国与国之间各归其位......等等一切秉性明了,各归其位,天下便中和。
位置就是中庸之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