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
开篇作者提出认识与见解:若情绪是个体的欲求与现实的不同匹配关系所引起的主观体验和行为表现,那时间就是调节欲求和现实关系的关键因素。由此我想起了作者在分析情绪产生的缘由时,提到欲求与客观现实的关系问题,作者认为,欲求总是很丰满,现实却永远都骨感,客观现实是稀缺资源,稀缺的客观现实也包括时间。这样我们在理解本节作者所讲的时间与情绪的关系时就更加简单明了。
文中作者记录讲述了一名中学教师一天的日常,整整17个小时忙碌奔波于教学工作中,无暇顾及生活中的其他事,单从这位教师的日常生活来看,忙碌的工作付出和不平衡的回报,并未给教师带来相应的职业成就感,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情绪的产生,因为从客观现实的稀缺性来说,一旦欲求与客观现实不符,消极情绪必然产生。 由此看来,忙碌的工作状态并不是人们获得成就感的重要途径,尤其是以下几种忙碌模式:
1、无目标的忙碌。无目标的忙碌就像原地旋转的陀螺,看起来终日在运动,但实际有效的成果寥寥无几,甚至超负荷的任务量不断加重你身上的担子。这样的忙碌是低效的忙碌,常年做着相同的事情,耗费了生命与价值,却并未获得期待中的成就。
2、缺温情的忙碌。作为教育人,我经常看到这种形态的家庭模式,孩子的成长转瞬即逝,父母的工作终日繁忙,等孩子已长大时才发现他已不再是我们能够肆意指引的小孩子了,或懂事或叛逆或心与心隔着遥远的距离,这就是缺少温情的忙碌。正如书中所说:“为了工作而忙碌,却忘记了工作的起点,忘记了留给自己的孩子和家人温情。”
3、少成就感的忙碌。教师的成就感一定是建立在对学生付出劳动并取得回报上,不仅实现了教育教学目标还完成了自身的人生追求。但当下迫于各方的压力,许多同行业的人小心翼翼的收起自己的理想目标,做着日复一日机械式的工作,陷入无目标式的忙碌,缺少职业带来的成就感以及上进的动力。
4、无尺度的忙碌。较为严重的忙碌模式便是无尺度的忙碌了,不论是教育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不论是年轻人还是中年人,越来越多的人被高负荷的工作内容压垮,亚健康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有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忙碌确实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逃避的话题,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当欲求与时间稀缺产生矛盾时,你所产生的情绪就会直接影响你的生理与心理健康,而且父母还会影响孩子,教师还会影响学生。处理忙碌的时间关系,要么懂得取舍、要么懂得合理规划、要么提高时间效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看清现实并做出改变。今日读书最喜欢熊培云的一句话:一个人,在他的有生之年,最大的不幸恐怕还不在于曾经经受多少困苦挫折,而在于他虽然终日忙碌,却不知道自己最适合做什么,最喜欢做什么,最需要做什么,只迎来送往匆匆度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