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7月份到现在,短暂的9个月时间,第三次听唐忠汉老师讲课。
标题依然是——《行进中的设计思考》,一般都说大师很忙,可能一个ppt巡回演讲很多个城市,尤其是标题都没有变过。而我这三次,每次听到的内容都不一样。每一次都有新的细节和补充,以前讲设计要讲究形随机能,讲到有用设计和无用设计,也讲到空间的艺术性。而深度研发全案落地全流程管控的我,今天听到了新的维度。印象深刻的一个点——在山的面前,我们应该学会观察风的姿态,感受时间的流逝,学会如何放开自己,放空自己,学会如何休息。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一石,一木,一窗,一景,处处都可以看到绿色,处处都感受到绿意,以便咫尺山林间可以亲近自然,缓解压力,放空自己,放飞思绪。
还看到了快节奏的都市职场达人的家里,各个空间的占比重新进行了调配,客厅面积最大化压缩,餐厅最大化扩大,社交厨房成了主流——设计的是生活,忙碌了一天的职场达人,可能没有大量时间去陪朋友下馆子,但是可以在下班后带着三五好友甚至十几位好友在家里聚会。
好比我曾经一位客户说的——最高级别的宴请是家宴,我也特别向往这样的状态。自从离开校园,就开始沉迷于工作,不敢懈怠,生怕做的不好辜负了委托人,我也想把新家打造成社交厨房,把我冷落了很久的好闺蜜小伙伴们都邀请过来,好好请个罪。毕竟,饭店没空去,家还是有空回的(捂脸)。最近在做一个案子,属于客餐厅空间加起来还挺宽裕,单独分开都不够大的那种户型,特别想跟客户推荐社交型空间,毕竟客厅可以放在地下一层,希望把生活空间直接全部放在一层——带娃,做饭,聚餐,家务,亲子交流,夫妻感情促进,空间可以变得很丰富。而委托人可能一时不太能接受这样的想法。
所以,作为设计师,不仅仅要理解空间,更要去深入理解空间的人,才能真正做出最合时宜的好设计。对于空间的理解,需要掌握很多细节,梁、柱、光、风、电箱、层高,空间的起承转合,面积占比,相对数据化、流程化、标准化就好。而对于空间里人的理解,就非常难了。很多生活细节,没有深入的沟通碰撞,是不太容易了解到的。正如21设计何工所说,设计,应该邀请客户共创,让空间使用者参与到设计中来。
当然,在后来的讨论中发现,我们河南郑州的大环境还停留在视觉美学的层次,大部分设计同仁并没有迈出去让客户共创参与设计这一步,服务流程相对传统,这样一来,最新一批设计思想转变的设计师相对来讲的沟通成本就会高很多。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沟通效率和沟通深度,我跟上海至澈建筑的清伟老师进行了一些共创讨论,看了清伟哥哥的问卷调查,一共150多项,涵盖了物质、生活、精神三个维度的方方面面问题,有些细节我们不提,我们的空间使用者可能永远都不知道——隔行如隔山。也正如昨晚我一个客户美眉说的,她同时在装修娘家和自己的婚房,两家委托了不同的设计师和不同的公司,对方公司设计师一周出图,在没有遇见我之前,她觉得也挺好,但当我们团队参与她婚房设计落地时,才发现装修需要考虑这么多细节,美眉说,如果再装第三套房子,应该更倾向于选择我们这样的服务方式,虽然预算超出了一些,但是能够感受到每一处的细节处理。其实,我个人一直觉得我们做的不够好,需要提升的地方还有太多,怕遗漏些维度,考虑的不周全,从而影响人家全家人十几年的生活幸福指数。优秀的同仁们都不停的在行进中思索、如何真正让我们的委托人幸福,这是一项亟待研发落地的课题,如何学会沟通,更需要智慧。此时此刻,用我引用今天记录的唐老师的部分观点结束今天的文章。1、从一开始的追求形式,解决问题逐渐变成营造诗意空间,设计要先打动自己,再让客户看。2、一套好案例的产生,一定是做好了对空间的理解,对业主的理解,对设计的理解。3、设计师要当空间的导演,好的平面布局,就等于成功了80%。4、空间照明不要均匀,要有层次,有明暗,地面,墙面亮起来,顶部暗下去。5、每一种材质,都有自己的情绪,我们应该深度理解每种材质所传递的不同感受。6、很多业主对自己的需求都不够了解,设计师需要充分告知客户设计需要考虑的维度,补充客户原有对设计的认知维度——7、人会朝着有光的方向走去,空间里要巧妙引入光。
我们透过室内建筑的方式,体验空间、光影、材质、细节
试图透过以人为本的思考探索现代东方的住宅方式回归真实需要提升心理仪式性的转换让住宅不仅是满足基本需求而是到达体验的感受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设计而是对于生活的深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