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天早上十分钟的经典诵读。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每天早上十分钟的经典诵读,诵读配套的《古诗文背诵经典》,让学生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2、语文课堂上随时积累和渗透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另一方面还要充分的利用语文教学,能够将蕴含在语言、文字下的深刻情感进行挖掘,适当的对学生渗透品德教育,在促进学生学识培养的同时,提高其素质品德水平。
语文教学中是否还要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呢?很有必要。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辟即是历史的需要,又是丰富现代语文教学资源的重要途径。中国是当代世界仅存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有风、骚、赋、文,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我们有李白杜甫关汉卿,有蔡伦毕升徐霞客,我们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和古代科技。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同时能够学习古人光明磊落、豁达坦荡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优秀品质呢?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主要来自儒家孔孟之道,“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宗旨和“温良恭谦让”的做人教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哲学观。我们还有“文死谏,武死战”“不淫、不屈、不移”的民族骨气和浩然正义;我们还有“修齐治平”的人生理想,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责任,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普世情怀……语文教学中,一边学习知识,一边感受传统文化带给他们的神奇和美妙。让学生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文化的精髓,让他们走进迷人的童话、绮丽的诗歌、精彩的小说中去体会美丽的生活情趣。
3进行古诗词传统文化比赛。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文人墨客。
通过这一比赛,学生对《弟子规》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培养了学生如何懂得“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孝顺父母、尊重长辈”。的确《弟子规》内容涉及了“孝、悌、谨、信、亲、仁”等内容,对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确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学校语文组除了组织学生《弟子规》背诵比赛以外,还积极开展各种与语文课有关的传文课活动,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中秋节”让学生上台讲述每个节日的来历,增强了学生对这些我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诗词莫属,很多外国人出于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远渡重洋,来到中国。而中国青少年中,却有一部分人只会背诵《咏鹅》等一些通俗诗词,对于诗词的鉴赏更是毫不了解。
而诗歌作为中国的优秀文化能够流传下来不仅仅是由于诗词语言的华美,更因为诗人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诗词中所展现的爱国之情及伟大抱负,更因为诗词中对于美的关注赏鉴古典诗词,首先要知人论世。诗词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写照,让学生设身处地地以作者的思维去思考,去解读,方能真正走进作者的世界。
鉴赏古典诗词,第二步是熟读成诵。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教师要改一改以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要告诉学生诗中写了什么,而要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诗中的美,并能将这种美呈现出来。
鉴赏古典诗词,当然也不是学生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教师要做的是引导与点拨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要让学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这“情”均是与诗人的性格、经历、人生理想、爱国情操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只有理解了诗词中“物”的内涵,才能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才能真正享受诗词之美。
更重要的是将诗词中所表现的爱国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贞的操守带入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正所谓:“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