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分享今天又开始更新了,请各位看官继续拍砖,吐槽。开始之前,笔者照旧八卦一下前篇文章的“秘密”。前一篇中《渴望》有部戏讲的是刘慧芳撞车,而这部戏的拍摄地就是现在大大有名的中关村西区稻香园桥附近的海淀妇幼保健院门口;《十六岁的花季》中一位女同学的扮演者就是当下上海东方卫视的当家女主持吉雪萍;而《背起爸爸上学》的男主角石娃的原型与今年为母亲申请助学的魏翔一样,都是来自我国大西北,并且这位石娃的原型现就职于西北某高校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
今天分享的第一部电影想必在八零后的人群中也有很大影响。主人公是个带电的孩子,他叫贝贝。对了这部电影就是八十年代少见的科幻电影《霹雳贝贝》。这部电影之所以被笔者推荐,不只是因为它是一部科幻电影,更多的是因为这部电影中对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友谊,最终表现自己的过程。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进行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现在多数的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都是学校人为安排好的,如果准确地说,可能称为目标式学习更为恰当。因为,在笔者看来,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重点不在于结果,而是在于要在探究与研究过程中激发孩子们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辫没了,神留着!”这句台词记得吗?是的,这句台词源自于电影《神鞭》。《神鞭》这部电影也许有人会说立意点很明确,就是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但是细细品味,你也许会发现,其实《神鞭》所要说的远不止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个点。而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电影最后的那句话“辫没了,神留着!”。为什么说这句话最为重要呢?试想,全剧的焦点以及男主角最引以为豪的就是男主角那根辫子,后来时过境迁,辫子没了,但是男主角也痛定思痛,最终将西洋传来的手枪玩的神乎其神。这样的情节安排,不正像我们自己吗?年轻的时候,专注攻心于某种技巧,平台,而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逐渐摆脱了具体的技巧平台,而是成功于自己的心法规律。
接下来就是这部名为《编辑部的故事》的电视剧。这部作品看似是一个编辑部内部的趣闻轶事,但其实每个故事都是那时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部作品给我印象深刻的教育意义就在它的片尾曲。片尾曲中一句歌词说的是“世界很小是个家庭”,另一句则是“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的确,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家庭,大家都是其中一员,都要按照既定的规则办事,都有自己的伦理,不能违背违反。同时,人活一世,都不容易,要想成事成人需要别人的理解与支持。
接下来分享的这部作品《我爱我家》是国内首部情景喜剧。它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电视剧拍摄惯例,将观众请到现场,进行同期拍摄。这样做,无外乎会给演员造成更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是给观众一种参与其中的切实的带入感。而这部作品的教育意义就在这里,而非作品内容本身。现实中,我们就是要把真实的生活带入课堂,为学生们营造出一种真实的情境,并在这其中激发,唤醒学生们的心灵,触发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