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小山头,书里主讲武力对打的,我就讲讲武力,讲隐喻、讲剧情的,我也顺势说说自己对水浒的理解。文章散漫,一个山寨势力写一个短篇,也没什么大纲。朋友们如不嫌弃姑且一读吧。
全集目录:《水浒》里的小山头
前言:祝家庄这期文章分析将会非常长。从时迁偷鸡说起,一直到孙立投梁山内应,打下祝家庄还寨为止。中间涉及的人物众多,包括独龙岗的祝家、李家、扈家三庄还有李立的登州系。笔者也会慎重些,不像之前几个短篇那样轻松随意了。
“三打祝家庄”是水浒里的精彩篇章之一。这几回文字情节连绵密致,一环扣一环,起伏不断,写得极为出色。
杨雄石秀投梁山一起,时迁盗鸡被抓一伏;
路遇杜兴李应书信相助二起,祝家三杰撕信李应中箭二伏;
宋江起兵讨伐三起,首战迷路失利三伏;
石秀打探消息道路成功四起,扈三娘捉王矮虎、栾廷玉胜欧鹏秦明四伏;
扈三娘飞马追宋江,万分紧急山穷水尽,豹子头活捉一丈青又是柳暗花明;
最后吴用献计孙立内应,一举反转全局。
这五起五伏写得可谓是精彩万分。特别是当栾廷玉打倒欧鹏、活捉秦明,扈三娘追赶宋江之时,梁山之势下落至谷底,而后林冲杀出活捉扈三娘,吴用献计又出来一个孙立,时势瞬间急转直上。这剧情起转,都是从说书人到小说家多年积累下来几代人的功底,不可小觑。
独龙岗三庄
独龙岗的情形,可以看鬼脸儿杜兴解说:
杜兴道:“此间独龙冈前面,有三座山冈,列着三个村坊。中间是祝家庄,西边是扈家庄,东边是李家庄。这三处庄上,三村里算来,总有一二万军马人家。……这三村结下生死誓愿,同心共意,但有吉凶,递相救应。惟恐梁山泊好汉过来借粮,因此三村准备下抵敌他。
祝家庄、曾头市这类地方武装的性质,从历史上看也难觅真相。有人说这类地方武装是从宋朝王安石变法中的“保甲法”而来,这有一定道理。但我倾向于祝家庄等势力是保甲法影子下的小说家之言,是水浒世界里地方豪强势力组织乡民抵御寇乱,保护自身财产势力的做法。晁天王在石碣村做保正,却并没有像祝家庄、曾头市这样有这样独立的军事力量,可能倒更像是保甲法的面貌。
水浒传作为说书、戏曲积累后产生的小说,成书过程极为复杂,本文作为闲谈浅论,也不深究小说的历史原貌了。
独龙岗这三家的关系,照杜兴的话和李应的最初反应来看,应该是同生死的共生关系。然而李应修书讨要时迁的结果却让我们大吃一惊,祝家庄非但不放人,还撕书辱使,完全没给李应面子。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的暗线,是三庄结交的背景,我们先看第一次下书的副主管的话:
主管答道:“小人亲见朝奉,下了书,倒有放还之心,后来走出祝氏三杰,反焦躁起来,书也不回,人也不放,定要解上州去。”
可见祝朝奉本是要放人的,是祝氏三杰不愿放。
后来杜兴去下李应亲笔书信,这次连祝朝奉的面都没见上,被祝家三子拦住撕书。
我们再看李应出阵骂祝彪的话:
李应见了祝彪,指着大骂道:“你这厮口边奶腥未退,头上胎发犹存,你爷与我结生死之交,誓愿同心共意,保护村坊。你家但有事情,要取人时,早来早放;要取物件,无有不奉。我今一个平人,二次修书来讨,你如何扯了我的书札,耻辱我名,是何道理?”
这里隐藏了一个重要信息:与李应结交的是祝朝奉,祝朝奉是准备给李应面子的。以此可以推测得出,独龙岗三庄的生死结交互相救应,是李应、祝朝奉、扈太公等父一辈的规矩。
而祝彪等新一辈,原本就是准备打破这个规矩的。因为不放时迁还算是有道理可讲,但毁书辱使,摆明了和李应撕破脸,就绝不是所谓的李应勾结梁山的理由。祝彪与扈三娘定亲,扈家下一代自然就是祝彪一路了,我想祝彪等人想趁此时机独大一方,打破三家平衡,才对李应这么无理。
这是暗地里,独龙岗三家的风起云涌。
病尉迟孙立的得与失
孙立的排名,一向是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公案。他排在第三十九位,位列地煞,没有进入三十六天罡之内。
而论能力地位,孙立无疑能入天罡。论地位,孙立是栾廷玉同门,登州提辖,论武功,孙立打平呼延灼,杀寇镇远,实力表现并不亚于杨志、徐宁等八骠骑。论功劳,没有孙立的内应,祝家庄难破,秦明等被擒之人估计难逃生路。
而结果,和孙立一路同为登州系而来的解珍、解宝兄弟上了天罡末尾,登州为首的孙立却位列地煞,实在奇怪。因为天罡地煞之分,差距还是很大的。在被朝廷招安后,天罡都是正将,而地煞都属于偏将,不知道孙提辖看着自己的小弟位列天罡,自己一身武艺却是个偏将,会心情如何。
孙立恐怕是梁山里最不情愿的几个人之一了。为了远的不能再远的两个亲戚,被顾大嫂拿刀逼着入伙,又没了大好前程落草为寇,孙立的心里估计是很不好过的。而他投奔梁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卧底,骗了自己的同门师兄弟栾廷玉,攻破了祝家庄。
这件事是大功,但同时也像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芥蒂,毕竟这种背叛师兄弟的行为是并不光彩的。
梁山的经历对孙立来说是不得志的,倒是解珍、解宝兄弟位列天罡,风光得很。
但凡事皆有两面,解珍、解宝在征方腊时说了:
解珍、解宝便道:“我弟兄两个,自登州越狱上梁山泊,托哥哥福荫,做了许多年好汉,又受了国家诰命,穿了锦袄子,今日为朝廷,便粉骨碎身,报答仁兄,也不为多。”
两人位置列得高,报恩就心切。而孙立、顾大嫂、孙新全部生还,是不是排名被打压,作战不那么热切的缘故?
不管主观上孙立有无此意,至少从他的结局来看,梁山上的一段时光,倒更像是他人生的低点了。
失语的扈三娘
扈三娘的经历,是水浒传里最让我难受的一段。
这可谓是整部书落后思想的集中体现。不只是宋江、李逵之恶,王英之猥琐好色与英姿飒爽的三娘差距之大,更是作者写到此处无话可说,一句“地煞之数自然意气相投”带过去的随意,令人不忿。扈三娘的形象原本是书中一个大亮点,偏偏作者用最残酷的经历去摧折她。
而最让我不爽的是,后半部书里没几句话的扈三娘,少有的开口是王英阵前面对琼英见色起意被打伤,三娘骂琼英“贼泼贱小淫妇儿,焉敢无礼!”
作者竟然让扈三娘完全接受了这份感情,最终在征方腊时双双死于郑彪之手。
面对杀死自己全家的李逵,面对强行许配自己给挫人王英的宋江,她不曾能有一点反抗,还死心塌地跟了挫人王英。
这是全水浒最让我心酸的人物。
可惜了栾廷玉那个好汉
在宋江攻破祝家庄时,祝家三杰、扈成等都有明写的结局。偏偏只有这个武艺高强的铁棒栾廷玉没有明写。而且宋江所说的栾廷玉结局也有不同的两个版本:版本一,也是大部分水浒传里宋江说的都是“只可惜杀了栾廷玉那个好汉”说了栾廷玉死于军中。而另一个版本则是我少年时期看过的岳麓书院出版社的《水浒全传》,宋江说的是“可惜走了栾廷玉那个好汉”。这个版本的水浒传如今在网上基本找不到,能找到的基本都是“杀了栾廷玉”的版本。
但我特别喜欢“可惜走了栾廷玉那个好汉”的版本。比起莫名其妙,不知道被何人所杀的结局,从此逃离江湖,不知所踪不是好得多么。
况且栾廷玉这人,本身就没有什么恶处。名字文雅,武功高强,打法又是有勇有谋的技术派,虽然被孙立摆了一道,不过似乎也可以说此人心地光明,而且孙立的卧底实在难以防范。
或许也是遗憾于栾廷玉这个好汉的结局不明,许多《水浒传》的续书里都写到了他。有的写他和李俊一起到了暹罗国,做了手下的大官,有的写他捉到孙立虐杀之,报了仇,总之都是同情他的居多。甚至电视剧《新水浒传》里是描写了栾廷玉誓死不屈,正义凛凛地怒斥孙立,最后自刎而死。
即使不说宋江的这句突兀结语,作者写栾廷玉的结局也明显是有避讳之处。栾廷玉往北边而去,偏偏作者写明了东西南三个方向拦阻的梁山将领,唯独北边不写。栾廷玉被何人所杀,怎么死的,没有一点可以推断的地方。我读《水浒》数十遍,也总耿耿于怀于此。后来读金圣叹批本,金圣叹的评论有的地方私货太多,偏这里评得极好:
宋江军马四面齐起,而不书正北,当是为廷玉讳也。盖为书之则必详之,详之而廷玉刀不缺,枪不折,鼓不衰,箭不竭,即廷玉不至于死;廷玉而终亦至于必死,则其刀缺、枪折、鼓衰、箭竭之状,有不可言者矣。《春秋》为贤者讳,故缺之而不书也。曰:其并不书正北领军头领之名,何也?曰:为杀廷玉则恶之也。
呜呼,一栾廷玉死,而用笔之难至于如此,谁谓稗史易作,稗史易读乎耶?
这是为英雄讳。栾廷玉是个好汉,杀他的梁山人物必然被读者憎恨,所以故意缺了这个结局。施耐庵写王进,神龙不见尾,写孙二娘黑店杀的头陀,也是没头剧情,让人总觉得抱憾。或许水浒文章之妙,也在于此吧。
“谁谓稗史易作,稗史易读乎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