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定义为“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了语文教学内容要聚焦“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课程标准在宏观角度为课堂教学定向。陈日亮《我即语文》中指出:“语言是一种活动,应当通过活动学习和掌握”“教学中要充分提供学生以直接语言实践的机会。”这些都指明,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因此,充分地开展适宜的课堂活动,语文教学才能凸显本味,呈现本真,才会渐行渐美,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旨归。
但是,大面积的语文课堂还是处于两个极端,要么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堂”,要么是学生讨论展示的“闹堂”,缺少有效度的语文活动。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教师职业习惯使然,觉得一节课老师要是不面面俱到地讲,学生就学不会、学不好,教师就有讨巧失职之感;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还不知道如何创设课堂实践活动,随波逐流、因循守旧的状态较为普遍。正如余映潮老师所说:“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是学生充分活动的问题。可以说,没有课堂上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的活动,就没有语文的教学改革。”笔者认为,要还原语文本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品质等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展。
1.语言积累活动是生态课堂的基石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工具性是语文的第一性质,语文素养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平时语言智慧的积淀。在语文教学中,积累字词、积累句式段式、积累语文知识是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但很多老师课堂中的积累环节,仅仅停留在字音和词义上,而且常常一闪而过,积累的深度和效度不够,没有真正达到积累的目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样化地进行积累活动,不仅要保证积累的时间,还要给学生积累的内容。除了认知、读背外,可以开展的积累活动有:比较辨析形近字、多音字、近义词,追踪溯源识记成语,给词概说课文,给词写话,批注相关语文常识,学用句式段式等。这就需要老师精心研读教材,提炼文本最有特点、最有价值的语言信息,并通过自己尝试学用的可能性,来保证积累活动的顺利进行。如《说和做》一课中,需要积累文中大量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成语,还要积累本文的有意味的句式:“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另外,对举式的表达,也是学习本文时语言积累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不断扩充学生的语料储备,才能提升其思维和表达能力。
2.听说读写能力训练是生态课堂的重心
听说读写是语文课堂训练的基本能力。传统课堂中,学生“听”的较多。现在流行的合作学习中,学生“说”的较多。但是,这样的课堂学习是不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就很强呢?也未必。要提升语文学习力,应该有思考的听、有收获的读、有质量的说、有想法的写。只有长期这样训练,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有效,学生的能力才会发展提升。具体到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朗读能力、概括能力、品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活动设置。
“朗读,是让学生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郎朗书声应该成为语文课堂的标志,多样化大面积的朗读应该成为读的主要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文体特点和教学选点等选取不同的朗读角度。比如《金色花》可以让学生用稚气可爱的语调去读,也可以让学生用朗读体现出文章层次;《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朗读,也可以用劝说的方式来朗读。
概括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本要素,也是思维发展的必备条件。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开展内容概括、要点归纳、信息提取、情节梳理、规律发现等实践活动。比如《说和做》一课,学生自主朗读之后,可设置“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刻画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的”、“作为学者、民主战士的闻一多分别做了哪些事情”这样的概括活动。当今信息泛滥的时代,概括提取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在海量信息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是要进行训练的,而语文课堂中的概括活动,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生活能力息息相关。
语言品析能力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之一,在课堂中训练学生的语言品析能力,是语文教学天经地义的职责。概括能力是指向“写了什么”的训练,品析能力是指向“写的怎样”的训练。通过咀嚼标点、文字、词句,学生知道语言怎么好;通过增删调换减并和原句比较,学生知道语言问什么好。品析活动可以从篇章结构、语体特征、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句式特征、用词特点、标点用法等方面来设置,也可以同时从多个方面设置品析活动。比如余映潮老师讲《狼》,就设置了三种不同的品析活动。第一次评析,从屠户的经历和故事情节发展的角度进行;第二次评析,从狼的经历进行;第三次从读者阅读感受来品评。这三次品析活动,交给了学生品读文本的视角,也教给了学生品析的方法。也可以聚焦某个段落或层次,进行课文“美点欣赏”“妙点追踪”等品析活动,从而把握文章的语言风格和写作特色。品析活动常常和朗读活动紧密结合,形成灵动细腻的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中的表达活动,是以课文为素材进行的说话或作文活动。用词说话、连词成句、复述课文、概说文意、评说人物等,都是以“说”为主要形式的表达活动。这样的训练能让学生快速进入到课堂情境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学生思维。相比较而言,写的活动训练强度更大一些,涉及的面也更广。常用的课堂写作活动有:续写、补写、扩写、缩写、改换人称写、变换角度写、换个方式写等。比如学习古代诗歌,可以让学生描绘画面或者以第一人称改写成一篇小散文;学习了《小石潭记》《与朱元思书》等文言文,可以让学生拟写对联,也可以进行导游词的写作活动。这些表达活动中,教师的点拨和引领很关键。指方法、给角度、做示范,应该是师生对话中教师的主要职责。
3.思维训练及审美鉴赏训练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学生表达语无伦次、缺乏新颖、不够深刻等现象。究其原因,不是其缺少语文知识和语言技巧,而是思维混乱、思维简单贫乏所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文教学通过以语言为介质的作品来提升学生素养的。因此,语文教学也不容置疑地承担着训练学生思维的使命。比较、辨析、归纳、演绎、联结、整合等是语文课堂常用的思维训练活动。目前学界较为热门的群文阅读就多采用整合比较的思维训练方法。比如选取苏轼的几首豪放词和婉约风格的词作,让学生在比读中思考苏轼作品风格的多样性,进而深入了解苏轼,感知其人格魅力。又如,学习议论性文体,可以让学生梳理论证思路,也可以让学生针对论点展开争鸣,或分小组进行辩论,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凭借是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语言美、形象美、情感美、思想美的集合体。在课堂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品析去发现美、感受美、描述美、传递美。审美鉴赏活动常常和诵读活动、品析活动、表达活动结合在一起。比如在教学《礼物》《艺术品》整合课时,我让学生朗读德拉和吉姆的对话,再朗读医师、律师们的对话,分析他们言行美在何处、丑在何处。通过朗读分析,学生们发现,德拉们美在情感之真、诚,医师们丑在假、伪,进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课堂实践活动是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状的有效措施,以语用训练为核心,以集体活动为形式,以师生对话为推手是课堂凸显语文本味的必然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