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读这本书呢?其实我的理由挺俗的,第一是这本书市场上已经买不到纸质版的了,只有电子版,我猜想应该不错。第二个原因,是作者弗赖登塔尔是荷兰的数学家,还是个数学教育家。
关于作者,他的很多有个性的名言是我们数学老师信手拈来的,说真心话,读此书之前,我仅限于读他的名言名句,觉得这个人有个性,其次他很有名而已。读了序后,似乎对他的观点,他的生平,他的思想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他认为,“学生应该把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我以前一直挺喜欢他这句话的,因为无论读书也好,学习也罢,亦或是实践,我觉得都应该进行再创造。无论我们是主动获取知识还是被动间接接受,只有将你所学的经过再创造,那么这个知识或经验才真正属于你,再创造也就是内化的一个过程。可能比内化吸收更深远一点。我们在课堂上,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理解归纳自己的学习成果,这就是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其实是学习数学化的过程!什么是数学化,这个议题挺大的……能把具体的现象,事物用抽象的数学概括出来,这是一类数学化,记得王栋昌老师的书里提到过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分类标准挺多的。而这本书的观点,作者没有其他的引述,大多是作者的教学观察,实验等,所以更具说服力。
关于写书的方法,他把序颠倒过来,写在前头,这一做法与“教学法的颠倒”相一致,也就是结果在前,而怎样取得这一结果在后。其实我获得的启示是,教学就该学习这种颠倒的方法。我记得在刚开始教学的几年,我非常认真的备课(备教材教法),可是学生有时并不按你预想的走,我总是希望一路顺畅的把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可实际的教学却并不如你所想。你比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在第一次教的时候,我是按照教材和教参来,让学生折一折,量一量,拼一拼,发现三个内角之和是180°,可实际情况是,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他哪里还会去折,量,拼呢?他们更迫切的想向那些还不知道这个定理的学生展示他的“未学先知”,此时,课堂的矛盾便来了,如果我们把教学颠倒一下,把这个结果(三角形内角和180°)直接展示出来,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呢?你是怎么得到的呢?你能解释一下吗?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未学或已知的都有思考的空间,所以光看完序,就思想观点而言,我就喜欢弗赖登塔尔,如果早点遇见,也许在教学之路上我能少走些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