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这段时间使用iOS版QQ音乐,或者打开豆瓣页面的时候看到了Apple Music的广告,千万不要感到惊讶。虽然苹果很少打网络广告,即使有,广告的主角也是iPhone、iPad那样的硬件产品。从这个角度来看,Apple Music对于苹果来说真的很重要。
这种重要,体现在很多方面。
今年的WWDC(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开幕演讲似乎是历史上最为冗长的一届,主要原因似乎是长达40分钟的“One more thing…”,也就是Apple Music。很多人在网上抱怨说听得自己昏昏欲睡。这似乎和一贯雷厉风行的苹果大相径庭。可是在今年的苹果秋季发布会上,苹果全球营销高级副总裁菲儿·席勒花了不到半分钟时间介绍新的iPad mini4,甚至连一张单独的幻灯片都没有给这个各方面都焕然一新的产品。可见苹果还是懂的取舍,所以今年WWDC的冗长,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可能是苹果过于急切想要把这个全新服务的一切都推销出去。
在一开始介绍Apple Music的时候,蒂姆·库克就邀请了Jimmy Iovine,Beats的创始人之一。这让人不禁联想起一年多前,苹果花了30亿美元收购了Beats。30亿美元对于现金储备早已突破千亿美元级别的苹果来说似乎不算什么,但这已是迄今为止苹果成立以来最阔绰的一次。在这之前,苹果最大的收购额都没有超过5亿美元。并且,苹果图的压根就不是Beats的硬件。一年多来,Beats的硬件没有什么大的改进,相反还被砍掉了一款无线音箱产品。而原Beats的首席产品官TJ Grewal和扬声器工程负责人David Titzler也在随后离开了这家公司。正如当时分析文章指出的那样,苹果完全是为了流媒体音乐服务Beats Music以及公司创始人Jimmy Iovine和Dr. Dre在行业内的人脉和资源收购的Beats。
30亿美元的收购,这是苹果最为直接的投入。
随后便是与各大唱片公司进行漫长而艰苦的谈判,以至于在苹果收购Beats一年后,Apple Music才被发布。对于一个行业,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一年显得实在过于漫长。
这还不算完,在Apple Music上线前夕,风波又来了。霉霉Taylor Swift在她的Tumblr上发表了一篇题为《To Apple, Love Taylor》的致苹果公开信,宣布自己的最新专辑《1989》不会上架Apple Music,因为根据苹果的规定,在Apple Music头三个月的免费试用期内,歌手艺人们是拿不到相应报酬的。这很符合Taylor Swift的一贯作风,她曾高调地从Spotify上撤下了自己的全部作品,还在《华尔街日报》上刊文表示
“音乐是一种艺术,并且艺术就意味着珍贵而稀有,同时,珍贵而稀有的事物应该有着高价值。”
要想在她那里获得免费的音乐,没门。就在事情闹大的时候,一贯软硬不吃的苹果也认怂,苹果互联网软件与服务高级副总裁艾迪·库伊在Twitter上承诺,用户试用期内艺人们同样也能获得相应的收入。大家重归于好,于是Apple Music上线后依然出现了《1989》的身影。
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加快了脚步。7月1日,Apple Music在全球119个拥有iTunes音乐商店的国家和地区上线,这种拓展速度,是之前任何一家流媒体音乐公司都无法实现的。8月苹果为Apple Music推出了全球范围的广告宣传,全球很多大型城市都出现了Apple Music的户外广告,电视广告也是应接不暇,诸如The Weekend、Mary J. Blige等都出现在了广告中。
更加让人无法预料的,苹果在9月30日将Apple Music带入了中国,而且价格很符合中国国情,个人10元人民币一月,家庭共享则是15元一月(最多6个用户)。
现在总结一下,苹果史上最大的收购金额;漫长的谈判;在用户免费试用期内自掏腰包给艺人分成;大规模、狂轰滥炸般的营销推广以及地毯式的拓展(包括入华),苹果在Apple Music上可谓煞费苦心,但Apple Music和硬件产品相比,能给苹果带来的利润实在是少之又少。但苹果是为了什么呢?
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站在今天去看待音乐产业。
传统的唱片工业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好奇心日报》还就阿黛尔的新专辑《25》拒上流媒体平台以及一系列的推广作出了分析。总之,唱片工业开始走向消亡,取代它的是一个融合的音乐产业。
艺人越来越难从专辑本身赚到钱,靠卖唱片是很难活下去的,这一点中外都很类似。音乐现场演出越来越成为红火的生意。独立歌手中的典型,好妹妹乐队与李志(虽然他们曾经还掐过)也成为这其中的一员。李志为了“看见” 2015 巡回演唱会,也拉下脸做起了推广,好妹妹乐队则是众筹了一场北京工体演唱会。但他们毕竟是少数逐渐走向大众的曾经非主流歌手。还有很多很多不知名的摇滚、民谣、电音甚至是先锋音乐艺人,只能在Live House酒吧这种类型的场所进行演出。我曾与武汉Vox的工作人员有过交流,即使在武汉知名如他们,较高的盈利都不现实,能够做到收支平衡已算不错,可想那些来演出的艺人们恐怕也赚不到多少钱。霉霉在Tumblr上的公开信里也说道,靠着现场演出的丰厚收入,她能养活她的乐队、工作人员以及整个管理团队,而那些新艺人和新乐队失去了第一部作品应得的酬劳将陷入财务困境中,这对创新是极为不不利的。虽然说,在哪个时代,小众冷门的东西都是高风险且不赚钱的,但似乎现在的音乐产业把这个现象放大了,因为互联网下获取免费内容的成本和风险大大下降甚至极近于0。
Apple Music入华的大背景是国内版权环境逐渐好转,曾经耍流氓久了的互联网公司这回开始乖乖交以前欠下的税了。但是,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并不能弥补他们的罪过,因为中国音乐产业现在糟糕的局面和他们有着很大的关系。一开始就应该制定的规则,就该谈好的版权,为了争夺用户和流量,全都打了水漂,盗版横行,导致今天很多用户吝啬到连一个月掏一顿饭不到的钱欣赏音乐都是拒绝的。很多用户是不会去考虑为自己提供音乐产品的艺人们的生存状况的(何止是音乐,中国的大多数内容产业不都是这样吗?),他们更在乎的是曲库全不全,版权不是他们会去考虑的问题。这无疑是可悲的。
颇为讽刺的是,作为中国音乐产业代表人物之一的高晓松,曾高调宣布2013年7月1日后,中国音乐产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全面正版化的时代,他表示
“各大唱片公司联盟、线上和线下都达成了协议,唱片公司做出了重大让步,所有谈判已经完成。”
而现实无疑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两年多过去了,这个“全面正版化”时代依旧没有到来,而他何时到来,依旧没有人知道。
我个人认为,任何与内容打交道的产业,其繁荣程度不仅仅依靠所谓的用户规模和虚无缥缈的估值。还在于其是否能维持生态多样性。就像现实中的生态系统一样,一种类型的生物占据了绝大多数资源和空间,那这个生态系统铁定要完蛋。同理,如果一个内容行业的产品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全都变得千篇一律时,那这个行业走向衰亡也就指日可待了。小众的艺人和他们的作品如何在互联网时代生存下去,成了行业必须直面的问题,而这,光靠版权购买是无法解决的。
所以,Apple Music的存在,一方面是苹果为了增加产品的用户黏性,提高硬件的市场占有率。但苹果为Apple Music也同样破天荒地推出了安卓版本,这样看来,Apple Music对于音乐产业的意义更大,因为在流媒体音乐成为了历史必然的情况下,Apple Music似乎能更加公平的照顾到唱片公司和艺人们的诉求和利益。
但千万不要指望Apple Music能挽救整个音乐产业,苹果也很清楚他们能做的是很有限的。但回顾iTunes的历史,苹果也确实捧红了很多艺人,Fun.乐队、Sara Bareilles等人的走红与苹果的推广密不可分,未来会怎样,谁知道呢?
而要我评价的话,Apple Music确实算的上一个好产品,但大陆的Apple Music服务可不好说了,曲库极其不全和加载缓慢饱受人诟病。毕竟苹果是外资公司而且绝对恪守商业规则,在中国的版权环境下恐怕也会受到不少掣肘。所以现在苹果最能做的,就如开头所说,在你打开QQ音乐和豆瓣的时候,推送“3个月免费试听”的广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