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一个人问教堂的牧师,你为什么把手放在衣服里面?
神父伸出一只手,手里有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我是一切。“
那另外一只手里有什么呢?
神父又伸出另一只手,手里的纸条写着:”我是一粒沙子,我在这世界上什么都不是。
2
喜悦来敲门,神父很欢迎,并邀请喜悦坐一会,喝一杯。
悲伤也来找神父,神父一样欢迎,请悲伤坐下来,喝一杯,聊一聊。神父问悲伤:“背后想要带给自己的礼物是什么?”
人们总是面对愉悦的情绪时很喜欢,当出现愤怒、恐惧的时候,不容易接纳这样的情绪。但是当你可以面对这些情绪,看到他,陪伴他、在一起的时候,你的内在生命才会更完整。当我们可以与各种情绪和谐共处时,生命才更灵动、一致。
3
午餐时间,园长去餐厅看到孩子们在吃饭,就问大家有没有洗手呢?其他孩子有的回复有的继续吃,只有一位小朋友情绪特别激动的大喊:“你不是我们班的,请你离开”,之后更是情绪失控的喊叫,老师安慰也不管用。于是,小朋友被带到园长室(当孩子情绪激动时,带到人少地方解决问题,这样便于倾听,如果当着很多人面解决了问题,孩子还是会内心存留尴尬),园长蹲下面带微笑的问是被提醒感觉不舒服是吗?孩子竟然大喊退费,不要在这里上幼儿园了,还将头向地上撞,说:“你没看到我很痛苦吗?我会死的”。
嗯,你没看错,是幼儿园孩子!
事后老师约见了家长,就几个问题进行了咨询。
a、孩子为何觉得别人在指责他?
妈妈:家里姥姥总是唠叨,自己本身对姥姥唠叨的事可能态度不好,影响到孩子了,所以孩子对于提醒格外的敏感。
b、这么小孩子为何懂得退费?
妈妈:之前给孩子报了一个培训班,因为觉得不好,就退费并不让孩子去那了。所以孩子懂得了不喜欢的环境就退费并逃离。
c、孩子为何将头撞地?
妈妈:姥姥有一次说:“你们都嫌弃我唠叨,那我死了算了”,于是全家人开始安慰姥姥,所以孩子学会了伤害自己会得来同情。
最后妈妈说自己情绪也比较急躁,有一次新年演出,孩子在临上场表演时怎么也不敢上,妈妈就气急败坏的冲孩子大吼:“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场了,就你不敢”!并且抱起孩子就要回家,所有节目都不看了。所以孩子学会了大喊大叫,急躁万分。
这个故事有没有让你毛孔悚然,孩子在吸收这个世界带给他的所有,家长就是孩子的全世界。
4
一个小女孩去医院检查有抑郁的状况,在学校不喜欢社交也不喜欢说话。后来去学校问老师,了解到老师脾气暴躁,总会无理由发脾气,但是老师说:“我从来没有说过她哦,都是说别的小孩“。但是这位老师不知道有的孩子非常敏感,这样的氛围让她和周围隔离开。小女孩说:”老师很厉害也很凶,我不敢做什么也不敢与家长说。是的,孩子启动了她自己的恐惧和防御机制。
看看周围环境影响会带给孩子什么!
至此,你已经知道,哪两步是掌握影响孩子情绪发展的钥匙了。一个是社会环境,另一个是父母的影响。
那该怎么做呢?
去改变孩子的全世界-做父母的自己。
怎么改变?
首先,做父母的总是会在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只有自己变好了,孩子才会好。你的情绪、品行、处事、言谈全都将印刻在孩子心里,展现在行为上。你要想办法变成希望孩子变成的样子,同时在自己有情绪时努力去觉察,并剥离开自己的情绪非孩子的情绪,避免影响孩子。
其次:还有就需要接纳自己和孩子的所有情绪,学会为情绪命名。
其次:还有就需要接纳自己和孩子的所有情绪,学会为情绪命名。
如果你不会去梳理孩子的情绪可以读蒙氏教育说倾听孩子的哭声就是爱!这篇复习,里面有具体解决办法的案例。
0-3岁可以给孩子情绪简单的命名,例如一些常见的词,快乐、焦虑、悲伤、愉悦等。
当孩子3岁后,情绪已经越来越精微细腻了,家长们要学习更好更清晰的为孩子的情绪命名,在他们有情绪时,告诉他,他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如下表所示。
情绪家族及部分家族成员
羞耻:内疚,尴尬,懊恼,悔恨,羞辱,后悔,屈辱,悔改。
愤怒:狂怒,暴怒,怨恨,激怒,义愤,气愤,刻薄,生气,易怒,敌意。
悲伤:忧伤,沉闷,阴郁,忧愁,自怜,寂寞,沮丧。
恐惧:焦虑,忧虑,焦躁,担忧,惊恐,疑虑,警惕,畏惧,惊恐,恐怖。
喜悦:幸福,欢乐,欣慰,满意,极乐,快乐,可笑,自豪,感官愉悦,兴奋,欣喜,享受,满足,狂喜。
喜爱:认同,友爱,信任,仁慈,亲和,热切,迷恋,倾慕。
惊讶:震惊,惊奇,奇妙,惊叹。
厌恶:轻蔑,鄙视,蔑视,憎恶,讨厌,反感。
举个例子,带你复习一下:
几个孩子在半敞开小屋里玩,突然传来哭声,一个小男孩哭着出来了,老师走过去,蹲下身说:“发生什么事了?”孩子一直哭泣,老师就说,你要是难过就哭一会吧,老师陪着你,老师爱你。
等过一会孩子好一些了,老师会为孩子的情绪命名,例如:“宝贝,你刚才是因为有一个小朋友不让你出来感觉很恐惧是吗?很愤怒是吗?。。
孩子随着年龄成长,他们更多的了解和体会内心中发生的变化而让内在会更清明。
当孩子们能觉知、剥离、和平与情绪同处的时候,他们内在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部分内容参考:
王芸老师《倾听孩子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