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
山下英子创作的《断舍离》,阐述了她的极简主义,试图思考人与物件、人与社会、人与内在的关系,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核心部分,将边缘化、不重要的部分进行舍弃,从而实现一种高效、简洁、清爽的生活。其实,在我国唐朝,禅宗推行的就是极简主义。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一首偈语,早已广为人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已经是超越极简主义的更高生活境界。
为什么要奉行极简主义?因为我们身处纷繁复杂的信息之海里,难免会困惑、迷茫,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奉行极简主义犹如我们生命中的一束微光,让我们不再无所适从。老子所著《道德经》讲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的这番劝诫告诉我们:“过度地放纵就必然导致迷心乱性、丧失自我,表现在外就是感官功能退化,再也享受不到自然生活的真趣。”因而智者只求滋养身体、适当怡情,而不外求富丽堂皇,穷奢极欲。只有去除迷心乱性的根源,才能从清净自然的心态中获得长久的平安喜乐。
那么,究竟如何做到极简主义呢?用心是极简主义之旅的关键点,细细品味经验,在极简主义之旅中学习进步。苏格拉底说:“不经思考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我们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脱离对物质的执念,摆脱物质不断加深的欲望,获得自由。面对新的物品,我不再想拥有它们,而是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们么?践行极简主义后,我要做好每一顿饭,享受每次简单健康的饮食,有了时间锻炼身体,有大片时间看书,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这样才会渐渐唤起身心能量。
事物越是趋于根本,趋于简单,就越是趋于本质,趋于真理。正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最重要推论,即著名的方程式E=MC平方,他用如此简单的等式,却诠释了物体的能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光速的平方的乘积。极简主义并不是一种行为艺术,也不是过“苦行僧”式的生活,更不是需要教派来约束的一种潮流生活方式,而是践行极简主义的人能真正在物欲横流中,熙攘的诱惑面前了解真正的自己,为自己过最简单快乐的生活。极简主义Less is more(少就是多,以少见多)本质并不是求“少”,而是求背后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