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立春游苑迎春》:
玄籥飞灰出洞房,青郊迎气肇初阳。仙舆暂下宜春苑,太寝行开上寿觞。映水轻苔犹隐绿,缘堤弱柳未舒黄。唯有裁花饰双鬓,相随圣藻狎年光。
【作者】马怀素,见上篇简介。
【注释】
玄籥飞灰:“籥”,竹子制成的管乐器。“飞灰”,跟古人观测二十四节气到来的时刻的方法有关。
关于“飞灰”百度的资料——
《后汉书》对此有过详细描述:建一所特殊的上圆下方、有三重墙的密室,称为缇室,所有漏风的缝隙都要抹实,所有的墙、天花板还要用厚布盖严,取12根律管,竖直埋在地下(律管是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定音器具),口与地面平齐,按高低顺序、依照十二辰的方位埋好。然后在管腔内填充葭莩灰——一种芦苇茎中的薄膜烧成的灰,管口用竹膜虚虚地盖住,然后就等候节气的到来。
据说,到冬至日交节的时刻,其中长九寸的黄钟律管就有灰飞出来,冲得管口的竹膜飞出或浮动。每隔一个节气的交节时刻,下一支律管就会有同样的现象发生,12个节气过完,12支律管也顺次飞一次灰。
仙輿:指御辇,皇家用的车驾。
宜春苑:古代苑囿名。秦时在宜春宫之东,汉称宜春下苑。即后所称曲江池。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太寝:帝王的祖庙。
寿觞:祝寿的酒杯。《汉书·叔孙通传》:“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寿觞九行,谒者言‘罢酒’。”
【点评】
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前解,题曰立春游苑迎春者,言以立春之日,车驾游苑,便当迎春也。夫立春非细事也,迎春乃钜典也,若游苑者,不过以勤政余闲,寓目娱情已耳,而乃欲以漫然相当,此非可以训也。因而擎笔直从冬至灰飞,追至春气始动之初,遥遥作起,言此固天地之大德,先王之至理,群生之本命,王人之首务,有非可以等闲视之者。三四因接暂下行开四字,言天子方且亲帅公卿,布令一毕,便还太寝,遍赐劳酒,见非留连于苑中也。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迎春东郊,三推帝籍,还反太寝,执爵遍赐,命曰“劳酒”。后解,前解一二写立春,三四写迎春。此解又独写游苑也。言时方初春,则春光尚浅,春物未敷,,有何寓目,有何娱情,无非裁花饰鬓,聊当承应至尊。然则迎春礼成,便宜车驾还宫,不须又游苑也。唐初虽有篇章,全成规切,既条畅以任气,复优柔以怿怀,其妙有如此者。
【空山大有附会】
中国人非常重视春节,古人更是如此,它不仅仅是一个民俗的节日,古代它是一系列很隆重的程式化的祭祖活动,而且蕴含了很深的哲理。
1、2两句紧扣标题,从金圣叹也谈到的,题目中所包含的“立春”和“迎春”两层意思写起。
立春,写冬至“灰飞”的神奇民俗,它宣告春天的气息已经来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一阳初始”充满生机的时刻,人们来到郊外,郑重地迎接春天的到来。
郊外叫“青郊”,显然是由于五行说中五中方位对应的五种颜色:东、南、西、北、中对应青、红、白、黑、黄。
“肇”启、发,生起的意思。
如果说1、2句侧重写节令、风俗和形而上的朴素哲学,是“立春”,那么3、4句就着重写人们的祭祖活动,是“迎春”了。
在立春这一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在东郊迎春,结束以后返还太庙,并且遍行赏赐,叫做“劳酒”。何其隆重!
5、6句跟马怀素的上一首诗一样,到了起承转合的“转”,就正式开始写春景了。
但由于是早春时节,所以水边的青苔尚且没有泛绿,沿着河堤的袅袅的柳树,还没有吐出鹅黄的小芽。
虽然作为赏景的人有点扫兴,但是作为诗人,却准确地描摹出了早春的特点:“早”。
7、8句的“合”,依然落脚在具体的人,也就是诗人自己上面了。
紧承上两句,写初春时节,春光尚浅,没有可以寓目娱情之景,非常有生活情趣的作者裁出了小花,别在鬓角上,也算是另有一番意趣吧。
末一句有点儿意思。作者说我跟着皇上这么出来,宴饮迎春、觥筹交错、文章唱和,也算是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吧。
一个“狎”字,写出了作者情商之高,以及对生活热爱,跟外物的那种亲密关系。诗人仿佛在说:“瞧,我是个小逗逼吧!”
呵呵,有点儿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