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一次给孩子喂药

忽然想起生活中的一件有趣的小事。我有个小侄子,三岁这样了,生性活泼好动,他还有个妹妹,一岁多了,也喜欢热闹。我们这些叔叔阿姨都随他父母的叫法,把哥哥就称呼为'哥哥',妹妹就称呼为'妹妹',这样的称呼在我们老家算是一种亲切的爱称,一般只有父母生气才直呼他们的大名。

孩子还小,抵抗力较差。记一次两个小娃娃都先后感冒了,应该是互相传染了。去门诊打针,小侄女倒还好,哥哥呢!力气大了点,得有人扣着手脚,医生才好打针。嗯……打针这个麻烦是解决了,下一个麻烦事就是喝药了。他的母亲把药丸磨成粉,用温开水冲后,待凉了一点,然后对着药汤吹一口气、用舌头试下温度,再一勺一勺子的喂给他们喝,当然这只是设想出来的理想状态。

小侄女喝药的时候,小侄子就跑的远远的看着妹妹被强迫灌下汤药的整个过程。而我呢,看着'哥哥'皱着眉头,满脸惊恐的观察着整个过程并呆站在远处,倒也觉得好笑。妹妹哭着喝完了。我这个长辈走过去抓小侄子去喝药的时候,我觉得用'一个高大、吃小孩的魔鬼在走向一个有些孤零零、站立无助的小男孩'来形容整个过程更加贴切我这小侄子此时脑中的想像吧。好家伙,跑的真快,像条小泥鳅,把他抱起来,双脚还在空中踩动,是百般不情愿喝药呢。待他妈妈坐到凳子上,用大腿夹住他拼命往上跷的双脚,然后我负责用手抓住他的小臂,防止他打翻他母亲手中的药碗。接下来就开始了'对抗赛',我们每次的进攻都遭到了'敌人'强烈的反抗。一次一次的尝试火力压制却都被败下阵来。这小屁孩,全身都在怄着一股劲,连十个脚趾都因为用力完全分开,左右上下扭动着腰,就连枕在他母亲手臂中的小脑袋瓜也在左右不停摆动,舌头也在反抗着,每一勺因为他的大哭张嘴而得以送进去的汤药都被他用舌头和气吹了出去。他母亲又是威胁,又是用糖果诱惑,又是利益分析“你不喝药感冒怎么好啊,把药都吐出去了,感冒好不了,不是还得被强迫着喝药吗。”我方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奈何敌人只有三岁,硬是坚如磐石,不为所动,只知大哭。我在一旁是既觉得无奈又觉得好笑。无奈的是每一勺好不容易送进去的药都被吐了出去;好笑的是觉得这小屁孩挺有意思的,明明不想喝药还大张着嘴巴,如果他紧闭着嘴巴,他妈妈想来是一汤勺儿的药汤都是送不进去的。但是孩子应该不这么想,他应该是觉得,'这么难喝的东西还要我喝,我不顺心,我就要哭,哭我就要张嘴。哭是第一要务,张嘴的后果我这小脑袋瓜还想不到'但是我在一旁观察,能感觉的到他也是有些疑惑了,应该再长大点应该就能明白了吧,以后“我”就闭着嘴哭,看他们能拿我怎么办!

再后来,孩子哭闹动起来力气太大了,我们也怕伤着他,就放他下来了,不强迫他吃药了。我心想我怎么也是学过一些心理学的知识的,这种事情都搞不定,真有点愧对冯特、华生、弗洛伊德等大佬啊!逆反是人的天性啊。孩子就是常常通过叛逆父母的命令来维护自己的自由和独立。就像大冬天告示牌上写着'禁止用舌头舔铁杆',但是这不仅起不到警示的作用,反而总能吸引到进行实践的熊孩子。因此,对于照料孩子的父母而言,如若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选择空间,才是一个精明且正当的做法。

等待孩子慢慢冷静下来之后,我和他说,“你是想选择自己端着碗强忍着把药喝完,然后我给你最爱吃的糖果” ; “还是愿意让我们强迫着把药喝完啊!”效果是出乎意料的显著,她妈妈走近并把碗伸过去说道:“哥哥乖,自己拿着碗把药喝了,药没有那么苦哩!”小侄子接过碗,把药一口气顺顺利利的,几秒钟就喝完了。这和之前的——'锁脚'、'扣手',费尽百般工夫,千般武艺,虽说把碗里的汤药喝少了一半,但是地板上也几乎多了一半的情景,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为人父母易,但要做到使孩子的心理、生理健康成长的父母难。如若,每个夫妻决定生育小孩之前,能进行专项的父母上岗职业培训,父母能够从培训中学到养育孩子的智慧和灵性,那可真是大好的一件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