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讲完后,我们就该开始讨论如何运用选择理论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了。想象一下,当你的优质世界中存在两幅对立的画面时,特别是这两个画面都是你强烈渴望的,那么这种冲突就会让你感到很痛苦。
比如,想必很多胖子们都对减肥有切肤之痛吧。身材我所欲也,美食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身材而求美食。
所以这里我们就要介绍威廉.格拉瑟的现实疗法了。很多饱受心理问题折磨的人有时会选择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而一般的心理咨询师都会追根溯源,让求助者讲述自己的童年,原生家庭,以往的失败经历等等。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这么做的,从未有人提出质疑,但是本书作者威廉的做法恰恰相反。
威廉在向一位得了严重抑郁症的已婚妇女提供咨询时,他并没有任由这名妇女沉浸在已经无法改变的过去中,而是耐心引导她把目光聚焦到眼前不满的婚姻生活中,以及该做出什么努力来改变这个局面。
每个人的痛苦都是自己选择的,如果你选择了默默忍受不快乐的婚姻生活,必然就会导致抑郁,如果你觉得自己不能或者不敢去表达自己的真正感受,并且为了摆脱抑郁做出改变,那谁也帮不了你。
过去的已经过去,再也无法伤害到你,除非过去伤害你的行为现在还在继续,这时候才需要我们正视这个问题。
不要把过去当做借口,把所有的罪责都推给过去、推给别人。这并不意味着过去那些伤害你的人是对的,只是有一点你非常清楚:你唯一能控制的人只有你自己。
这位妇女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心怀不满,却又怕离婚伤害到丈夫和孩子(这是一个数百万对夫妻都在纠结的问题),她觉得应该对丈夫和孩子的快乐和幸福负责,但是她对自己的快乐幸福就不需要负责了吗?
即使没有离开,她的丈夫和孩子得到的也不过是一个不快乐的妻子和母亲,而一个抑郁的妻子和母亲是无法给身边的亲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
闲话莫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实疗法是如何在生活中实践。本文中我主要谈谈爱情婚姻和孩子教育这两方面。
首先我们看看爱情和婚姻问题。书中有位缇娜女士与男友恋爱两年,感情很好,但男友迟迟不提结婚的事,这让缇娜十分苦恼。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故事,比如《前任3》里面的林佳和孟云。虽然林佳没有说出口,但我感觉得到,她内心深处是需要孟云做出点什么来证明他还爱着自己的,最好是婚姻。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女人都没有安全感,对自己不自信,都想要男方用婚姻来保证自己还是被爱的。可是婚姻保证不了爱情,也保证不了未来。在中国这种情况尤其严重,因为我们自古以来都有“名正言顺”一说,而婚姻幸福有时候还排在名正言顺后面。
长辈们首先在意的不一定是你婚后幸不幸福,而是你在适婚年龄有没有人要。若是成了大龄剩女,那就是一种耻辱,所以中国的女人对婚姻的渴望尤其强烈。
然而威廉对缇娜说,如果你一直逼迫男友承诺给你一个婚姻和未来,你不但得不到你想要的,还会毁了你现在拥有的。只有一个愉快的现在,才有可能带来愉快的未来,糟糕的现在则会导致糟糕的未来甚至是没有未来。
这就好比你要建一栋房子。在刚开始建房子的时候,你天天忧心忡忡这房子结实不结实,能不能遮风挡雨,将大部分心思都放在忧虑未来上,心不在焉地把手头上的砖左一块右一块地乱放,最后建成了一栋漏洞百出的房子,大风一刮就倒塌了。
你还要拍着大腿说,你看,我就知道会这样。
正所谓“强按牛头不喝水”,你没办法控制一个不爱你的人来爱你,也没办法把一个还不想跟你结婚的人绑起来带到民政局和你领证。(理论上,实际上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新闻,两人领证时女人说要考虑一下,被男人揍了一顿,下午两人还是笑嘻嘻地领了证,不过这应该是极少数。)
当你一次次逼着男人给你一个未来和保证时,而他还没想好,那你们的现在自然就会相处得很不愉快,不愉快的现在通常不会给你一个愉快的未来,这是不争的事实。没人喜欢被强迫着做某事,甚至有时候也许他自己也想做这件事时,一被强迫,味道就变了。
如果你只是需要一个名分,不需要爱情,那你可以这么做。但如果你想要充满爱的婚姻,建议你不要毁了自己想要的未来。所以当你控制不住自己前,问问自己,你准备做的事情是会让你们更亲密还是更疏远?
经营好你们现在的关系,即使最后没能在一起,至少你们曾经度过美好的时光,不至于分了手还成了冤家结了仇。(PS:针对相爱的两人)
例外情况是遇到渣男的时候,如果对方压根是只想跟你玩玩,最好还是尽快脱身吧。
如果婚姻中你们出现了问题,首先考虑的也不应该是对方应该为你做什么,而是你们可以为对方、为你们的婚姻做点什么有益的事情。还是那句话,你能控制的只有你自己。
其次是孩子教育问题。在孩子问题上,我们经常有一种错觉,我们赋予了孩子生命,他们似乎就成了我们的所有物,我们对他有责任也有控制权。然而恰恰是控制权,破坏了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对于父母和孩子双方来说,要将对方移出自己的优质世界都很难。有的父母以爱之名,要求孩子付出一定代价才能换取父母的爱,比如乖乖听话、好好读书考个高分、选择父母满意的工作而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等等。
这种有条件的爱会对孩子的认知造成很大偏差,他会觉得自己必须表现好才值得爱。这种父母的口头禅就是“我是为了你好”,给孩子设定各种目标,严格监督孩子的成长,设计孩子的成长道路,达到期望目标才给予好脸色。
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称这类父母为“直升机式父母”。而还有一种与之相反的父母被称为“溺爱式父母”,对孩子宠得没边,不管多大都把他当孩子,这样的父母也有一句口头禅就是“他还是个孩子”。
这两种育儿方式看似相互矛盾,但从根本上来讲,两者都是把孩子当作一个自己不能独立运作的个体。在这两种方式下长大的孩子,都如同父母的衍生品,要么是为了父母的理想而努力,要么是为了满足父母自己没有满足过的需求。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不被人看不起,多得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穿名牌用名牌的父母,他们自己未能得到的,总要给孩子准备好。
然而这两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都是不健全的。父母对孩子自然是有责任的,选择理论并不是说我们要放弃为人父母的责任,让孩子去做任何想做的事。而是在与孩子相处时,必须了解我们能做的事的界限在哪里,然后在这些范围内做我们所能做的。
想要改变别人这一举动始终都是有限制的,对父母来说,在对孩子的表现不满时,意识到自己能做的事有限确实很让人难受。但很少有人真正明白这一点:
正是我们实施控制的企图毁坏了我们与孩子唯一的联系,而正是这种联系才让我们对他们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有一点掌控力。
简单地说,你越是企图控制孩子按照你的要求做事,孩子就越是抵触,尤其是在那几个他意识到自我的时间段里。你越是强迫,他越是跟你作对,到后来即使你是出于担忧给他建议,很可能那时候你们的关系已经破坏殆尽,他连听你说话都懒得听。
而当你们关系和睦时,即使他不一定会按照你给的建议去行事,至少他愿意给你机会,坐下来和你沟通,听一听你对事情的看法和对他的担忧,然后认真思考,避免把事情真的搞砸。
正如《反脆弱》中提到的那样,每个人的成长中都会难免犯错,其实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这个错误不是致命的大错。小的错误是利大于弊的,它可以让你从中学习经验教训,而后避免将小错铸成大错。
对于任何事物,小的波动都是有利的,如果前期几乎毫无波动,往往在未来的某一刻,就会出现一个极大的波动,这一次波动就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因此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去犯一些小的错误,让他们试错、思考、吸取教训然后做出调整。
作为父母能做的就是帮他们把好舵,保证大方向是对的,给他们设置底线,给他们无条件的爱和信任。
还是那句老话,在任何的人际关系的问题面前,都要问自己一句:你准备做的事情是会让你们更亲密还是更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