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生活有些小变动,没更文章。很抱歉。
之前写的一篇文章(《不懂构建知识体系,你迟早被信息洪水淹死》)这段时间被很多号转载,授权的过程中有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同质化太严重了,好的原创内容会被大量公众号转载分发。
除此之外,你也会发现,同样一个人的演讲,一个时下的热点,刷下朋友圈太多重复的转载。很多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写的文章也是经常被翻出来,而且标题都不换。
知识并未爆炸,只是内容泛滥而已
仔细想想,看似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每天产生的新知其实是有限的。互联网上大量的信息不少是对原有知识存量的释放,而这部分其实是没有太多价值。
看公众号多了你就会发现,公众号的原创新知类文章,无非来源于四块:最新演讲、最新研究、原创文章、新书选编。剩下的就都是各种转载、拼接和旧知装新瓶,还有就是各种热点、新闻和八卦。
这个时代,如果信息是洪水,那么新知只是一股在涓涓细流的清泉而已。
最新研究和出版书籍的周期其实是很长,没个几年的积淀是写不出来的,那么当下其实量最大的就是最新演讲和原创文章。所以当下朋友圈比较受追捧的也是这两类文章。
小马宋最近在一篇文章中贴出了自己一些文章的历史数据,对比后发现跟热点的文章粉丝转化率在下降,原创的知识内容类文章粉丝转化率在上升。
这背后预示着垂直类、知识类、分析类文章开始走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是有。身边有不少朋友会对之前关注的公众号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牌,就是全部取关,然后凭记忆再搜索关注,其实最后能记起来的大多是有鲜明个性的公众号。
微信生态内容提供的增速超过了用户的增速,不断增长的内容在瓜分一个阅读总时长日渐饱和的市场。
这让当下微信公众号的打开率平均在5%左右,而且持续在下降,但个人类的公众号却很多能达到10%及以上。这是为什么呢?无非是内容的不可替代性,也就是内容的知识性、价值感。
内容到知识的距离有多远
媒体、出版、教育培训都在输出内容,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内容才能算得上是知识呢?就是看它有没有升级你原来的知识体系。
知识一定是以教育为目的,那么这就要至少包含两层隐含假设:一是能够解决问题;二是新知,在我们的认知边界之外。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是知识。
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媒体想转型知识付费,却总是找不到门路的原因。因为媒体一直在做的是内容,更多的是在记录和陈述已发生的事实而已,所以这不能称作知识,只是讯息而已。
当下知识付费虽然很火,但传统优势媒体中,其实并没有能从这条路上淌出来一条道的,也恰恰印证了这点。获取注意力和影响力然后一把变现收割,这是媒体的思维,核心是还是流量思维,以为有流量就能带来影响力。
这种流量思维,导致做出来的内容对提升人的认知其实并没有太大作用,因为它不是从服务人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做影响力的角度。所以你看媒体写文章总爱取很惊悚、很标题党的标题。
流量思维的缺陷是它有个前提假设,就是流量和流量之间是没有区别的。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从后台的数据来看,每一个流量无非都是一次点击而已,但其实每一次点击背后都是不同的人。如果仅从流量去考虑,那你就很容易忽略背后的人,所以传统媒体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做内容。
而知识付费首先就必须得承认流量和流量之间是有差别的,不然你觉得papi酱和李叫兽哪个推出收费你更愿意掏钱?而一旦承认了流量和流量是有差别的,其实就是回归到流量背后人的服务。
所以,我想说的是,做媒体和做知识服务是完全不同的两套逻辑。仅仅靠内容是无法收费的,必须要完成知识的转变。
如何从内容中甄别知识
我把知识分两种:一种干货,一种湿货。干货是指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湿货是指做事情的心法,往往不直接呈现答案要靠自己去感悟,往往以故事的形式出现。
比如你看电影、电视剧里,一般有人请教高僧问题,他们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给你讲故事。失败的经验也是一种故事,是湿货的一种,因为你可以从中获得某种避免失败的启发,而这启发是有助于你迈向成功的。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马云的演讲就一定是知识吗?
不一定。
如果你有认真分析一下,你就会发现其实很多时候,马云的演讲是在讲一堆正确的废话,这种现象在大佬和一些鸡汤作家中普遍存在。要么是说一堆永远不会错的废话,要么是熬一锅心灵鸡汤。一是没有新知,二是解决不了任何现实的问题。
为什么听说了那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因为大道理原本就在你的知识体系中,并没有对你当下的知识体系有所升级。
最后总结一下,怎么判断一篇文章对你来说是不是新(有)识(用):
1、是否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发生了关联?
2、是否对你原来的知识体系有所破除?
3、是否对你原来的知识体系有所升级?
禅定时刻: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我们的生活被震耳欲聋的噪声包围,你关注热点,崇拜导师,追逐潮流,生怕错过任何新鲜事物,好像是自己成就了它们,你仰望着时代的弄潮儿,畅想着一天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其实那些你渴望追随的事物,都只是引领时代的人希望你去追随的而已,而你,永远无法引领时代,你只是时代的又一个渺小的牺牲品。
想必大部分人都看过第一段,没看过第二段。第二段是对第一段的翻译。这两段话均出自一个人。作者公众号“爱迪生商业实验室”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号,推荐给你。
来吧,在评论里也留下你推荐的公众号或专题,每条我都会放出来。信息洪水时代,让我们相互背书,拓展彼此认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