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我从中兴通讯离职回到南理工之后,这样尴尬的对话已经进行了N次。对于我本身而言,这次的“跳槽”不仅仅是生活圈从软件大道走向中山风景区的迁移,更是整个工作状态的一次改变。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跨界”,在去年9月之前我就职于中兴通讯有线研究院,主要负责通信终端(也就是路由器)的软件版本测试;目前的我是南京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科员,日常为师生解答校园网网速为啥上不去;选课系统怎么又挂了等各类奇葩问题。从企业来到事业单位,虽然行业是完全“跨界”,但始终与我的本专业“自动控制”沾点小边,算是一名学艺不精的攻城狮。
对比我的两位东家:前任——中兴通讯,“全球领先的综合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可以理解为给移动、电信、联通等通信爸爸提供解决方案的;现任——南京理工大学,在高等教育信息化浪潮的推进下,持续探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外包之路”,负责梳理和分析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并传达给合作公司。所以,在整个技术产业链里面我有点像从提供解决方案的“乙方”一跃而变成了提需求的“甲方”,角度转变了。
那我的工作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在中兴通讯,我是整个研发体系的一颗螺丝钉。ZTE作为一个制度完善的大型企业,公司内部已经形成了规范的管理体制:从需求分析到产品开发再到售后服务,每一个节点都在办公系统中对应了相应的责任人。举个例子,作为测试人员,我只要将版本中测出的问题记录到系统中,系统就会自动转给对应的开发经理,并且设置处理问题的截止时间,从而你的业绩和考评都会在系统中留痕。这是一个企业正常的运转模式。
再来看看南京理工,一个“以人为本,厚德博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内部行政驱动靠的是“沟通协调”,而且“沟通基本靠吼”,我在学校每天的工作状态一般是:“喂,张老师?上次说的转专业流程梳理做好了吗,我们再开会讨论一下?”“你好,高老师,年底考核系统故障我们这收到了,尽快安排人来处理”“啊,周工啊,上次跟你提的需求还没实现啊,赶紧安排人员过来实施!”(表演打电话,焦头烂额)
什么感觉?是不是企业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也更加高效?而我的工作现状有没有让你想起当年在学校办业务时碰过的壁?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待在南理工呢?
首先:情怀;对于一个本硕都是南理工的学生来说,当母校向我抛出橄榄枝时,我的回答只能是“yes,I do”
第二:无知;没错,在进校之前,我满脑满心都是每年三个月的带薪假期,工作状态神马的,都是浮云!
第三:坚持!近几年来,事业单位正在推进“企业化改革”,信息化处作为高校中较年轻的部门,其管理机制正在向企业靠拢,并且正通过技术手段向全校推广;之前在ZTE一年的工作经历让我学到一些企业化管理的思维,我希望可以将这些思路带到高校,应用到高校,借着教育信息化2.0的浪潮,给母校的流程管理带去一点改变,让未来的学弟学妹办业务时,不要那么艰难!
最后,高考刚刚结束,欢迎报考南京理工大学!招聘季如火如荼,欢迎加入中兴通讯和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