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很久以前,我在准备考研的时候,我的大学同学,也是我的研友,跟我讨论一些哲学问题。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圈,上下左右都写了几个字,中间写了一个“变”。
边上的那几个字我已经不太记得,唯独中间那个“变”字一直记忆犹新。当时我就一直不太明白,为什么我们在追求“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中庸之道”的时候,他却追求“变”。
依稀记得,他说“变”是从易经中来。至于到底是何解,一直没太明白过。直到最近发生了一件小事,突然我就把这“变”和很多事情串联了起来。
事情是这样的。一天上午我们学校做开学宣讲会,新生在前台找我们报道,我们需要给学员发一些和每个学员对应的资料。
本来这件事情是我来负责的。因为是第一次经历这样的活动,老同事过来帮我的忙。不久后,领导过来用质疑的语气问老同事:“你怎么在前台啊?”因为这个时候她应该在教室里面准备宣讲的。老同事说:“我看他一个人找材料比较笨。”然后领导就问我:“你一个人忙不过来吗?” 我赶忙说:“我让学生自己找就可以啊。”
话从口出后,我就感觉这话说的不对。虽然我说的是一句实话,但我那么说,
一没有给同事解围,因为她那句话有些推脱的味道;
二有点得罪同事,因为这话让人觉得,我是来帮你忙的,你却说其实根本不需要帮忙;
三是我那么说也是在给自己推脱。
领导问的那么突然,我们三个人的几句对白就那么一触即发。我的话脱口而出,已经收不回来。而要是当时我说:“忙的过来呀,她是来帮我忙的呢。”会有什么效果呢?
一是给同事解了围;
二是让同事的帮助得到了赞许;
三是给自己解了围。
在领导的质问“事故”发生的那一瞬间,我和同事大脑的第一反应,都是推脱责任,保护自己。我常常反躬自省,却仍然没能逃脱大脑条件反射般的“安全机制”。但其实只要我能稍微变通一下,就能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
所谓“变则通,通则不痛”。这,就是我感悟到“变”是多么重要的瞬间。
以前在做校区运营的时候,我和同事常常谈到,无论当时自己心情有多糟糕,面对家长,立马会挤出笑脸去解答他们的疑问。我们当时把这种职业素养,叫专业。
那个时候,我还负责招聘学校的老师。因为涉及教学,应聘者需要试讲。有些应聘者讲的很糟糕,给他们点评的时候,他们说,其实我也会,只是因为这不是真的课堂,没有孩子,我做不出来。而我总是会告诉他们,真正优秀的老师,即便面对的是空旷的教室,也能迅速把自己融入到角色里面去,呈现出精彩的课堂。
很多职场人士,走出自己工作了好几年的工作单位后,突然就失业了,怎么也找不到比原来的单位更“安逸”的工作。我自己身边的很多人,因为来到澳洲,换了个环境,就彻底失业,而且失业很长时间。亲密关系中,每次我和老婆闹不愉快的时候,她总是会说,你太固执了。
然后,我明白了,但凡想要这个世界围着他转的,往往伴随着失败、痛苦或不幸,而我们要做的,是跟着世界的变化和节奏去改变。这变化和节奏,包括天气、交通、经济、科技、互联网红利、行业动态、人、动物、植物、微生物......
每一个新的环境,每一个新的问题,每遇到一个新的人,都在考验我们能否适应变化。
王小波说:
所有的痛苦,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句话本质上是在说,所有的痛苦其实都源于不知道如何做出改变来应对。
郑委老师说:
不要改变他人,要改变自己。当我们做出改变的时候,别人为了顺应我们的改变,就会发生改变。
这句话本质上是在说,想要改变他人就是在回避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改变自己才是正解。
看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
三岁以前,世界都围着他在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想要什么一哭一闹就行,所以我们说这个时候的孩子是没有什么自理能力的,是最弱的时候。
三岁开始,他上幼儿园了,他的世界多了很多其他的小朋友、老师,还有一些叔叔阿姨。他要学习打招呼,交朋友,做游戏,他还要改变自己以前的习惯学习如何自己擦屁股、吃饭、穿衣、叠被子......
等到小学,他可以自己坐公交车去上学了,甚至可以自己做个跳蚤市场赚一点零花钱,不用靠父母,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再大一些,可以去到更远的地方去上中学和大学,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也能照顾好自己。
等到走向社会,自己和父母的经济完全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成立自己的家庭......
就是这样,我们从世界围绕着我们转逐渐变成我们围着世界在转,而且越转越快,越长越大,最后成为了一个自强独立的人。
武志红老师写过一本书,叫《巨婴国》。书中说我们很多成年人,就是一个巨大的婴儿。他们自理能力弱、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总是想要这个世界围绕着他们转,这样的人不是巨婴是什么。
不拥抱变化的人,是不给自己成长机会。不改变自己的人,是不思进取。而善变的人,才是最厉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