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人类超越感觉的“求知力”以及神奇能量的爆发,都是接收潜能——人与大自然能量信息互动的结果。
人在生病期间不愿意或拒绝进食,是因为消化食物也需要能量。
由于生病时无法正常接收能量与信息,以致人体必需的能量与信息严重不足。为了减少能量消耗,维持能量(信息)平衡,人会本能地减少进食或不进食,以利于康复。
婴幼儿即便所吃甚少,也有精力从早到晚不停地活动、哭闹,他们似乎永不疲倦;而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却仍然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
《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老人,连续几个昼夜没怎么吃喝、休息,体能几近耗竭,身体虚弱至极——已处于无意识的半昏迷状态;但在紧急关头,他仍能驱使(接收)巨大的力量(能量),干掉好几条凶猛的鲨鱼,驾驶那条仅剩鱼骨的小船回家。
衣食无忧的退休老人,同样的身体状况,有的人没两年就走了。
土耳其大地震中,一位几天没吃没喝的母亲,凭着强大的意念,为女儿在废墟中撑起生命的空间……
这些事例都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人体发挥机能(潜能)所需的能量与信息(生命力)并不是来源于自身,更不是来源于食物,而是来自大自然。
大自然造就了人,人无时无刻不向大自然释放能量与信息,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有释放就有接收——人必然也能从大自然庞大的能量信息库中接收能量与信息。
做为人类的母亲与缔造者——大自然不可能弃人类于不顾,更不可能割裂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能量与信息互动。
科学家已经通过实验证明:人类除了通过个人学习以及根据他人经验积累知识外,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获得思想、知识与技能。
现已发现,人类有一种超越感觉的求知力,这种超感觉能力(又称“第六感”)可以使我们获得清晰、具体的客观知识或类似主观知识,它们是对事物的本质认识,甚至可称之为对心灵的认识。
很多创造性的艺术家和心理学家深刻体察到:创造性的灵感、突如其来的启示、神奇的直觉与真实的记忆具有令人吃惊的相似性。
爱默生说过:“人人都有一颗同样的心。”他把我们每个人的心比喻为汪洋大海中的不同水域。
科学家的实验与爱默生的这句话都映射着: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样的,它们都与大自然庞大的能量信息库相通,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正确途径接收大自然的能量与信息。
还记得童话中的鞋匠和小精灵吗?每天睡觉前,鞋匠把皮革切好,把鞋样画出来,睡梦中,小精灵就会替他把鞋子做好。
据说,舒伯特曾告诉他的一个朋友,他有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是“回忆”起他自己和别人都不曾听到(或想到)过的曲子。
J·罗斯曼在《发明心理学》一书中记载:爱迪生在发明创造中遇到难题时,总是放下手中的工作,放松地在实验室里躺下休息,打一阵瞌睡,一觉醒来,他经常会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达尔文曾经说过:我苦苦思索了好几个月,也没有理清《物种起源》中要表述的一些重要观点。然而有一天,我放松地坐在马车里看着街道两边不断闪过的景致。在经过某个地点时(这个地点的景物至今我还记得非常深刻、清晰),忽然有一种直觉一闪,答案一下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我高兴极了。
其实这并非是“无中生有”,而是因为事例中人物的做法暗合了接收潜能的技巧:他们通过有效释放诉求,接收到了大自然的相关能量与信息,从而获得灵感与启示、智慧与力量。
大自然庞大的能量信息库蕴藏着所有的运动形式以及客观规律(法则),存储着大自然诞生以来所有的能量与信息,人的创造性、超越性需求引发的能量与信息只能来源于大自然。
人类潜能的开发与利用离不开大自然,人类开发潜能过程中所爆发的、巨大得令人匪夷所思的能量与信息只能来自大自然,它是人与大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