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人行道上行走,路边一辆车停下,一个约摸五六岁的小女孩下车,兴奋地蹦跳了几下,不小心摔倒在地,尾随的母亲一脚踢在屁股上,呵斥道:跳跳跳,叫你别跳还跳!小女孩委屈得不行,忍不住大哭。母亲继续大骂:你还好意思哭!
这个母亲成功地示范了如何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压制孩子喜欢奔跑、蹦跳的天性,以及孩子由于身体发育未健全、不能完全把控行动而容易摔跤、磕碰的特性,目的是为了便于“管理”,不让小孩添麻烦。就这样,孩子正常的属性被视作错误,他们不仅不能摔跤,连哭的自由和权利都没有。是不是很荒诞?可惜在中国,这种荒诞每天都会上演,这样的家长屡见不鲜。
说这样的家长对孩子没有爱也不对,想必他们没意识到的是,正是这种冷酷的“管理”手段,会在无形中消弭孩子对爱的感受。
当然是无知,更重要的是强权思维的影响。这跟几千年的统治者把老百姓称为“子民”的逻辑一样的,子和子民,都被当作附属物,附属物,谈什么独立和平等?谈什么自由和权利?反正你又打不过我,我不仅能打你,还能让你没饭吃,你服不服?
上至庙堂喝拉菲的,下至江湖吃拉面的,强权思维的惯性太大,难刹车。
(二)
一个亲子群里,大家谈论孩子教育的问题,居然很多人赞成暴力教育。家长A说:该打还是要打,不打改不了坏毛病。家长B说:我现在那么独立,就是小时候被打出来的。家长C说:我现在那么坚强,能顶得住那么大压力,打败那么多竞争对手,就是小时候被打多了……
我原以为到了这个时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会意识到暴力教育的危害性并极力避免。然后我明白了几个道理:
1,教育理念的高下,并不一定跟受教育程度有关;2,暴力教育的传染度极高,一传就是祖传;3,家长们善于为自己的暴力行为找正当性:爱,独立,坚强等等。
虽然我对这些家长运用了暴力还能振振有词赋予正当性的智慧表示钦佩,但他们“暴力教育的结果=独立、坚强及优秀”的逻辑还是让我吃了一惊,都是受过现代教育洗礼的人,哪怕没学过逻辑学,也不至于如此单线思考问题吧?仿佛不打,就不能独立、坚强及优秀。
当然,也许他们如今的独立、坚强及优秀还真是被打出来的,世界上也不乏“打了才成器”的例子,所以,打一打有什么问题?孩子的感受?这很重要吗?我们不就是从小被这么打过来的吗?
没有一种暴力不会带来伤害,程度不一而已,如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依然保持健康的心态,并不是拜暴力教育所赐,而是在成长过程中较好地调节了心理。面对常态化的暴力教育,如果心理没调节好而失衡,重则成为药家鑫——一个小学便钢琴十级足够优秀的孩子却杀了人,轻成为网络暴民——语言暴力横行,一言不合拔屌相向。我一直认为网络戾气重的根源之一在于广大网民未成年时期受的暴力教育。要知道,暴力教育不会教你平等、尊重与包容。
(三)
朋友说,孩子上的小学,班上的老师会把考试的分数排名贴到家长群里,说:这次考试平均分95分,请家长反思一下到底是谁拖了后腿。
企业中,员工业绩与收入的挂钩再正常不过,这一套居然被嫁接到了学校教育中,学生成绩与老师薪酬挂钩。当然这是体制在作怪,个体被体制裹挟导致身不由己,某种程度我能理解老师对学生成绩的要求,毕竟都要挣钱养家的。
但“拖后腿”这种扭曲说法,令我联想到二战集中营里,纳粹医生边听着交响乐,边按下毒气室的开关,本是救人的职业却在杀人,然后在审判席上辩解:我没错,我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也许这样的类比并不恰当,但我总觉得,人虽受困于体制而时常无奈,人性的温暖却不能丧失,教育工作者本应将人性温暖传递给学生,结果却传递了畸形的价值观,然后振振有词:没办法,教育体制就是这样。
更可怕的是,很多家长也说:没办法,教育体制就是这样。
想想还真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