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分别为:
1、留意发生的事情
2、表达感受
3、说出自己的需要
4、具体的请求
举个例子:我先生在家里属于不拘小节那种,经常衣服袜子乱丢,孩子也一样衣服玩具书籍到处放,而我有点小洁癖,所以看到家里乱七八糟就会很不舒服。一开始我也是本能的开始发泄情绪:“你为什么老是这样乱丢?把衣服放到该放的地方就那么难吗?说过了多少次,要洗的衣服丢洗衣机里,……”
经常是丢个眼神,爱理不理,继续看手机。。。。。。
这样心里那个火。。。。。
后来我就慢慢学着套用学到的沟通模式。
在又一次看到房间被爷俩搞得乱七八糟的时候,我深吸一口气,说:“我看到房间里到处堆满了衣服和杂物,这让我觉得很不舒服,因为我喜欢干净整洁的环境。可不可以请你们把脏衣服拿给我,我帮你你放进洗衣机,然后干净的衣服你们自己挂起来呢?”
我先生听完以后看都没看我一眼,说:“嗯,好,等等。”
儿子在一旁看着爸爸的举动
听到“等等“这两个字我觉得我又快憋不住了。但是我还是继续耐着性子说:“你现在在忙是么?还要等多久?一分钟?五分钟?”
他这才把头从手机上抬起来看着我回答:“半分钟,很快。”
最后,其实还是我拿起一件一件的衣服问他问儿子,这个要洗么?那个干净么?
哈哈哈!很好笑吧?但我觉得还是有收获的,至少这次的沟通没有以发火而结束。尽管我一开始的语气看起来有点像:站在上帝的视角,我就原谅你们这帮愚蠢的人类吧。
其实这样实践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和儿子也觉察到了一些变化。
不再为了这些小事唠叨,生气。。。
努力改变沟通方式,一开始可能有点生硬,但我觉得练习多了,相信会越来越自然的。
很多人可能一开始这样说话时跟我有一样的感觉:有点假!那可能是因为大部分人对于熟悉的人早已习惯了直来直往。但很多时候正是我们对于“自己人”的那种直接,反而会让人受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陌生人都能做到彬彬有礼,却经常对越亲密的人越没有耐心。
而我自己觉得在非暴力沟通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说出自己的需求。
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就是在妈妈群里,很多妈妈只是一味地在发泄情绪,抱怨老公抱怨婆婆抱怨孩子。当然渴望自己的情绪“被看见“这一点可以理解,但是一场有效的沟通不能仅仅只是发泄情绪。
在萨提亚提出的“冰山理论”中,情绪只是外露的一小部分,相对于别人对我们的了解,我们自己更要试着去了解自己内心的需求是什么。
在育儿中,做一个不发火的妈妈真的太难了,但是,如何“发火”也是一门学问。
儿子有段时间莫名对于回到家先洗手这件事不合作,正值各种病毒高发期,所以我异常紧张。一开始还能好言好语地劝说她,但反复几次,每回都要因为洗手这个事跟我磨磨唧唧的时候,我就没什么耐心了。
终于有一次在大家都回到家很累的时候,他又拒绝去洗手,我的火蹭地就上来了,不自觉提高音量道:“你快点去洗手!听到没有!!现在就去!!”
儿子像是被我吓到了,愣了一下。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应该这样,于是赶紧在脑子里启动了“非暴力沟通”的模式。
“嗯,我看到你从外面回来手脏脏的,我担心一会你吃东西时会把细菌吃到肚子里,这样就有可能生病。我希望你现在跟我一起去洗手。”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沟通无效往往是因为我们把要求夹杂在情绪里一起发泄出来,而这样对方就很有可能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抵御”你的“情绪攻击”上,而忽略了你夹杂在其中的需求。
所以,抛开指责与抱怨,准确说出自己的需求,是迈出和谐沟通的第一步。
非暴力沟通: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卢森堡
譬如:“就你事多,快点,我很忙”,“别给脸不要脸”、“要是换成我早就去跳楼了”、“我怎么遇到你这么一个东西...”“真受不了你了”、“再哭就不管你了”、“你太笨了,某孩子比你强很多”、“你笨的要死”、“滚”……
在生活中,这样隐蔽的言语暴力屡见不鲜:指责、嘲讽、否定、说教、随意评价,贴标签、任意打断……相对于使用武力施加于身体的暴力,言语上的暴力有隐蔽性,经常让人难以辨别。
有意无意的言语暴力会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不是没有爱,是因为我们无法表达爱,无法理解爱,所以感觉不到爱”,从“心”出发,突破这些障碍,非暴力沟通让能量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