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选择一本被自己严重低估和忽略的一本书,绝对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了。此书常年霸占各大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有着非常洗脑的封面:一个金发女人,身着大红色灯笼袖衬衫、手持A4大小的书、歪着身侧着脸、眉眼下垂进行阅读,女人的脑袋上顶着两位作者的名字: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大红色衬衫和黄色头发的大色块的对比尤为冲击,让人不禁“咦”出声来。
本就对畅销书本来就没有什么好感,加上书的名字让人觉得过于自负,读书本就是一个非常私人的东西,即使是一个不常读书的人,对于为什么选择读一本书、以及如何去读一本书,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为什么要去费精力和时间去阅读一本教人如何读书的书?
但偶然决定去读这本书时,是逃不过的“真香”定律。用“共鸣”、“知音”、“指引”、“解惑”这几个词毫不夸张。书的一开始就可以跟作者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在信息泛滥的今天,好像没有什么信息无法从互联网中获得,加上各种知识付费网站和公众账号的冲击,有时候会有种知识的焦虑。缓解知识焦虑的方法,很多人采取的是不停的浏览更多的信息或者是网络视频和课程,这些信息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替代的阅读的功能,但是否这就意味着阅读并没有那么多存在的必要?过度依赖媒体有什么样的弊端?作者肯定了新媒体对于取代部分阅读功能的重要作用,但是对于媒体的弊端,也有一段精彩的观点和文字:
“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从独立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咨询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者读者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像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作者提出阅读(除去娱乐性阅读)的重要目的,不仅是获取信息,也是增强自己的理解能力,更具体的说应该是提高心智和思辨的能力。作者将阅读视为一种艺术。而要熟练掌握这门艺术,也需要读者主动的努力和一定的技巧性训练。非常喜欢作者关于“作者”和“读者”关系的类比。“作者”和“读者”就像是棒球比赛的“投球手”和“捕手”,“投球手”以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和快速球的方式投击,“捕手”要发挥主动性同时要有技巧得去接住任何球。自己阅读也是二十年阅读,但是其实并没有很深入思考过自己的角色问题,只是有时候觉得阅读一本层次远高于自己理解力的书,会产生很强的无力感,现在想想,这种无力感更深层次得讲难道不是接不到投球的沮丧和无奈么。
对于阅读的技巧,本书最重要的贡献是将读书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于不同层次阅读,作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技巧。简单来说,基础阅读即为最基本的识字阅读,初中毕业即可获得,当你能够读顺一段或几段文字,就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重点在于“读框架”,把握作者的主旨和纲领,并以框架为基础阅大致进行内容阅读。分析阅读建立在检视阅读的基础上,在以框架为基础进行阅读的同时,要从具体的内容中理解和分析作者写作和分析的逻辑,最终,达到对作者的观点和分析进行批判性思考。“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对于选定的阅读主题(如“感恩”或者“爱”),首先能比较准确地筛选出相关书籍,并找出每本书籍中的相关章节和段落进行阅读,最后形成一套关于此主题的内容、观点或逻辑分析方面的总结。但对于每个层次的阅读,作者放在第一点强调的仍然是“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即主动进行阅读和思考,主动去接“作者”的球,甚至能提前思考“作者”可能往哪个方向怎么样去投球。对于这四个层次的阅读技巧,我们进行阅读时,或多或少都用到其中的几点方法,但区别在于我们并没有系统性地总结,所以当作者整理出一套系统而完善的方法是,会有很强的共鸣感和启发性感。更加重点的是,在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里,作者以很多经典作品为例进行分析,比如说《奥德赛》、《国富论》、《伦理学》等,这些作品对普通读者来说,有很强的距离感和难度,但作者对于这些作品的提及、分析和讲解,会让我们想去挑战阅读这些各方面层次都远高于我们的经典书籍。
这本书偏实用性书籍,但是也有点学院派的影子,就在于,作者在介绍不同层次的阅读方法时,会不断去引导读者进行思考“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此方法”。但是,解释的过程以及所列举的书籍是我们并不熟悉的,所以有的部分会有点抽象,也会有一点难度,这就更需要动用作者反复提及的“主动思考”。例如,作者在第三层次的“分析阅读”部分,非常详细得介绍了不同读物,包括实用性书籍、想象文学、喜剧、历史书籍、科学与数学作品、哲学书籍、社会科学书籍等的具体的阅读方法。非常详尽且深入浅出,会有很多收获,但是,如果在阅读具体作品前就阅读将近200页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会有点抽象和无聊,就像是还没有买空调之前,就单独买了份“如何使用空调”的使用说明来看。
阅读本书对于我来说有几点最重要的启发: 第一,对人类智慧的敬畏。作者在书中列举的书籍百本以上且学科跨度极大,会想到,可能自己穷尽一生也不一定能够探究其究竟,但是并不妨碍想去靠近的冲动,阅读确实是提供了最行之有效的途径。第二,关于“阅读”的目的、本质和艺术,很大程度上与作者达成共识,仍觉得阅读并非易事,作为读者,不仅要非常努力进行主动阅读,同时要勇于直面无法理解书中内容的沮丧、无力与自我怀疑,阅读的艺术也是自我突破的艺术。第三,书中的阅读技巧确实有很多可取之处,会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深入应用与体会,更重要的是,本书为深层次地阅读经典书籍提供了一定的信心和动力。第四,对于写作和交流方面的启发在于,个人的写作和交流的风格偏抽象,本书确实启发我尝试些形象化的手法进行表达,努力去抛出让“观众”或者“听众”能接到的球。
阅读本书比较困难的地方在于,不得不对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进行主动且抽象的思考,所以可能两个章节下来会有一定的挫败感。同时,本书对阅读方法的探究非常全面且详尽,有时候会有种在读教科书的无聊感。那么既然是一本实用性的书籍,就可以动用书中提到的“关于实用性书籍的阅读方法”来进行阅读:读框架、找方法、对感兴趣和有启发性的方法进行重点和详尽的阅读。
书和智慧公平的地方在于它的可获得性,似乎一本书就可以让你接近人类智慧的最巅峰,但是他最大的不公平性在于,即使读的同一本书,也会因为读者的阅历、经历和智慧获得不一样的东西。所做的,就是,在漫漫人生路中,不断求索,短暂的生命里,窥得这智慧的哪怕千万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