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而坚定
我们先来玩个游戏,下面有三个场景,我们来扮演其中的妈妈,如果你是当时的妈妈,你会怎么做?场景中的孩子两岁,规则是不允许在吃饭的时候玩玩具(一)在家里,吃饭的时间到了,孩子拿着玩具上桌,边吃边玩;(二)在亲戚家,吃饭的时间到了,孩子拿着玩具上桌,边吃边玩;(三)你接到了单位打来要求加班的电话,心情糟糕,这个时候孩子拿着玩具上桌,边吃边玩。
我们来想想,如果这是我们的孩子,我们会怎么做?第一个场景中,妈妈平静地对孩子说:“吃饭的时候不可以玩玩具哦,妈妈要把玩具拿走了。”孩子看到玩具被拿走了开始哭闹,妈妈走过来坐在一边,耐心地等待孩子哭完。第二个场景中,妈妈平静地对孩子说:“现在是吃饭的时间不可以玩玩具。“然后同样将玩具拿走,孩子哭闹,妈妈觉得有点尴尬,因为亲戚都在身边,该怎么办呢?她就告诉孩子:“我们现在是在哥哥家里,你看,我们平时吃饭都不玩玩具的,今天在哥哥家里,我们应该表现更好,对不对?我们现在就把玩具拿走不玩了,好不好?”可是,孩子听到玩具要被拿走,越哭越厉害了,妈妈顿时觉得没面子,就把孩子从餐椅上抱下来,离开了餐桌,妈妈提高了分贝:“你今天怎么这么不听话呢,你怎么回事,我们今天在哥哥家,怎么这么没有礼貌?”第三个场景中,妈妈当时心情很糟糕,她已经失去了耐心,她对孩子说:“快把玩具拿走,现在不可以玩玩具!”孩子看到很凶的妈妈,开始哭,妈妈更加生气了, “说都不能说了,还不快把玩具拿走,你再玩,妈妈要生气了!”孩子很害怕,越哭越厉害,妈妈这会怒火中烧:“听不懂我在说什么吗?今天不打你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是吧,过来,妈妈打一下,你要再哭,今天就打到你不哭为止!”
在三个情境中,孩子在做同一件事,但是成人却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来思考下,妈妈身上发生了什么?是什么让她产生了变化?
在平静的状态下,我们用理性来看待问题,温和的对待孩子,着重于解决问题;在压力与烦躁时,我们会被情绪主导,而先发泄情绪,我们可以把这个时刻称之为脑盖子打开了,我们用手来模拟下我们的大脑,首先,打开我们的手,手掌是我们大脑的脑干部分,然后我们的拇指往手心方向折,拇指代表我们的大脑的边缘系统——也就是情感脑(负责我们的情绪),另外四个手指代表大脑皮层——也就是理性脑(负责解决问题),我们将四个手指折向手心,在我们情绪稳定的时候大脑是呈现这样的状态,每个脑通过神经与其他两个相连,但各自作为独立的系统的分别运行,各司其职,由我们的理性来支配我们的行为,可是当我们情绪来临时,就如同我们的脑盖子打开了,我们的四个手指打开了,理性脑离开了情感脑,他们之间失去了连接,这个时候我们被情绪左右,我们无法理性的思考,无法用理性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更好的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先让自己平静下来,让理性的部分回来,产生连接。对于孩子来说,道理是一样的,孩子哭闹时,也是他们感觉糟糕,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和他们的情感建立连接,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时候有多少值钱的道理都是没用的,理性已经站在远远的地方,看着情绪在闹腾呢!如果我们实在无法冷静,或许我们该暂停下,离开现场,等自己冷静点了再来处理。
在三个场景中,面对妈妈的反应,我们发现孩子似乎不是都在哭闹的,哭闹的程度、节奏也是不太一样的,是什么改变了孩子的反应?好像我们平静时,孩子不太容易烦躁,我们理性处理好的几率是比较高的,但是当我们情绪有所变化时,他好像也开始和我们对着干,我们越是愤怒,他越是不依不饶。大家有没有每天都照过镜子,或者小时候和镜子玩过游戏,你开心时,镜子里的你就会微笑,眼尾上扬;你生气时,镜子里的你就撅嘴,皱眉;你拌鬼脸,它也会给你一个鬼脸,它展示着最真实的你!可能你不知道的是,我们的脑子里也有一面镜子,随时看到我们看到的表情、动作、情绪,并且准备好重复它看到的,它叫——镜像神经元。它就在那里,当我们生气、兴奋或焦虑时,孩子的镜像神经元就会“捕捉”到我们的情绪,并在他自己身上造成同样的感受,可怕的是,它的作用是双向的!我们又会因为孩子的情绪升级而跟着升级,所以为什么生活中我们与孩子的“战火”有时愈演愈烈,我们如何对待他,同时是在教他们如何对待我们和他们自己,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身教大于言教!
在三个场景中,孩子在吃饭的时间想要玩玩具,家长想要制止这种行为,为什么过程发生了变化?第二个场景中,在做客的时候,在亲戚面前管教孩子,似乎多了一些压力,我们可能会期待我们的方式快点奏效,让别人看到我们管教孩子有一套;第三个场景中,在假期里接到了加班电话,心情瞬间不美丽了,再看到孩子的“任性”,烦躁接踵而至,这个时候理性脑已经远远走开了,只剩下愤怒的自己。似乎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些“特殊”情况下,孩子应该会看到这些变化而变得“懂事”一些,所以,我们常常会认为我们的孩子很不懂事,我们回到场景中看看,孩子的还是那个孩子,依然只是想要玩玩具,后来发生的一切到底是我们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呢?原本,我们是想要他放下手中的玩具,到了后来是否更像是在满足我们的需要?在帮助孩子建立规则的时候,我们是随情况而变,还是界限清晰?
现在我们拿出一张纸和笔,在纸的中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叫接受线,线的上方写上我们可以接受孩子做的事,线的下方写我们不能接受的事。下面是我写的内容,写下之后,我们会更清晰地看到,规则是什么?那如何执行才有效果呢?让我们来想想,设立限制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出发点是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以及为了让孩子适应社会,还是让他们做到让我们满意?你可能会说,我们限制他,为他建立规则都是为了他好呀!是的,我们的出发点都是为孩子好!
我们来看看孩子在生活中常见的几个阶段:,
1. 一个1周内的孩子,不停地吃手,不停地将身边能拿到的各种东西放进嘴里吃,这种行为可接受还是不可接受?
2. 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家中翻箱倒柜,不放过任何一个他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把它们拿出来,咬一会扔掉,有点敲,有点抛,这种行为可接受还是不接受?
3. 一个2周的孩子,把所有的玩具都据为己有,说着“是我的!”完全不想与另一个小朋友分享,这种行为可接受还是不可接受?
4. 一个四岁的孩子,有时不停地爬到椅子上,往下跳,有时钻到电脑桌下,餐桌下,钻到衣柜里,这种行为可接受还是不可接受?
这里的行为可能有些你能接受,有些你不能接受。如果说,孩子吃手是在认识自己的身体,他们用嘴来认识不同的物品,以此,来建构他对世界的认知;如果说,对于一个可以自由支配自己行为的孩子,他们自主地探索周围未知的一切,来发展自我的能力和对环境的认识;如果说,孩子开始用“我的”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从而形成自我意识;如果说,孩子通过在不同空间里的感受来高低、远近、大小,从而发展对于空间的概念。这些都是孩子为了将来能成为一个有独立意识、有能力的人在做准备和努力,这些行为都是他们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并不是不良行为。很多时候的不良行为仅仅是因为我们不了解儿童发展和人类行为,而从主观的角度来定义的。我想到这里,我们会不禁反问自己,我们的出发点真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吗?我们接受线里的规则真的适合我们的孩子吗?可能某些部分我们需要重新调整下。那些并不利于孩子发展的行为,我们又该怎么处理呢。
我想在这里分享两个我自己的例子,例子(一),我女儿一周岁的时候,还在学习吃饭,有一段时间我去我妈家住,我妈家的餐桌上摆放的东西特别吸引她,坐在餐桌前她常常忘记了是来吃饭的,她摆弄着桌上的东西,从餐垫、杂物篮、盘子,连盘子里的每一道菜都不放过,我爸妈为了让我更好的喂饭,甚至还提供更多的玩具,哦,这不是我想看到的,我的规则里吃饭的时候是不可以玩玩具的,我先和我爸妈做好沟通,吃饭这件事由我做主,他们不介入,然后收起桌上不必要的东西,最后在吃饭的时候,告诉我女儿:现在是吃饭的时间,请放下玩具,认真吃饭。你可能会说,一个一周岁的孩子,就凭你说这么一句话就听你的了?是的,第一次,她并没有听我的,第二次也没有,第三次……我就这样,每次吃饭重复这一句话,直到有一天(具体时间)忘了,她在餐桌前吃完饭,她说吃饱了,我突然间想起来,我已经很久都没有再提醒她了。看起来这样的方法有效,但是时间长,是的,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在有些规则的建立上,我们需要更多的耐心。
例子(二):我女儿一周七时,有一天早晨,我牵着女儿出门去买了早餐(一碗面),然后到了菜市场,准备买点菜再回家,在买菜的时候她突然想吃面,可能是感觉到肚子饿了,就嚷着“我要吃面面,我要吃面面!”我正在结账,就低头和她说“等一下,我们回家再吃。”她听到我这么说,她着急了,又跺脚,又带着哭腔嚷嚷,我放下了蔬菜,蹲了下来,拉着她的手,看着她的眼睛对她说:“妈妈想你可能感觉到有些饿了,你想现在就能吃到面是吗?妈妈没有把面给你吃,你感到有些委屈,有些着急,妈妈知道这样的感觉不好受,你摸摸看,这个面还有点烫,而且我们现在在菜市场,你可以再忍耐一会,我们回到家再吃好吗?”她安静下来想了一会,然后拉起我的手就往家里走,边走边说:“回家吃面面,回家吃面面。”在这些经历中,我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有能力控制自己。
到底是什么在这里起到了作用,让孩子明白规则需要遵守的?似乎,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日常常用的方法——惩罚或者纵容。
现在,我们再回到第三个场景中,如果这个时候,你的愤怒,孩子的哭闹引起了奶奶的注意,奶奶走了过来,看到挂着眼泪的孩子,心疼的很,就把玩具拿给了孩子,孩子破涕为笑。我们把这个局面做个升级版的,更像是三代人一起的状态,现在,我们来看看,面对孩子的要求(不可接受的),我们该惩罚还是纵容呢?其实我们可能并不喜欢用惩罚或者骄纵的方式,但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其他有用的办法时,我们只能在这两者间来回选择。
现在,我们来了解下惩罚和骄纵会给孩子带来?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棘手的问题?
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出生的地方,父母,以及成长的环境,我们从我们的成长轨迹中学习着教养模式用来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想让孩子记住错误,就得先让他受到惩罚,严厉和惩罚对于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来说,确实有用。可是,我们忽视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我现在都还记得吃饭的时候打破一次碗,被我妈臭骂了一顿,后来吃饭的时候拿着碗都战战兢兢;我还记得我用掉了糖罐子里所有的白糖来秘制野草莓,被我妈狠狠的揍了一顿,我忘不了身上的疼痛和委屈,至今都不喜欢吃甜食;我记得我从高处摔下,手脱臼,却不敢说实情,因为害怕因为爬高而被惩罚选择撒谎;我记得我穿着妈妈买的新裙子,在野外和表妹追逐玩耍时掉入灌木丛中,带着一身的刮痕和血丝,哭着站在我妈面前,她却生气到走开了,我一个人站在那里哭,那种孤独和委屈就扎在了我的心里……惩罚是什么,它是一次次推开自己孩子的工具。
惩罚带来什么样的长期效果,孩子又会选择什么方式来“回敬”我们呢?我们来看惩罚造成的四个R
1.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3.反叛(Rebelli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4.退缩(Retreat)
a. 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b. 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我们现在来看看孩子的这四种情绪是如何表现的?
1. 愤恨(Resentment)——“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玲玲今年五岁了,前几天在吃晚饭时,她把米粒弄得到处都是,甚至把油渍滴在了袖子上,妈妈看到很不高兴,狠狠地训斥了她一顿,事后,妈妈觉得内疚,向玲玲道歉,并保证以后不再因为这样的事而责骂她。接下来的几天,妈妈都没有在吃饭的时候发火,玲玲表现也很好。今天,妈妈带着玲玲上街,买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可漂亮了,玲玲穿上新衣服特别高兴了!到了晚餐时,玲玲一边吃饭,一边高兴地点着头,摇摆,妈妈也很高兴。就在此时,玲玲不小心打翻了面前的酱料,而刚好倒在了白色的连衣裙上,白色的裙子被染黑了一大块,妈妈顿时火了,指着玲玲就骂:“你怎么回事,你知不知道这件衣服多贵,今天刚买的你就弄成这样,还怎么穿啊!哭什么哭,你就知道哭!”玲玲难过极了,心里想,妈妈明明说过不再骂她的,她说话不算数,我不能再相信她的话了,她一点都不公平!
2. 报复(Revenge)——“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
8岁的杰米吼道:“不,我不收拾玩具!”爸爸也不甘示弱:“你今天要不收拾玩具,我就收拾你!”杰米继续:“我就不收!”爸爸拿起手边的一本书,拎起杰米,在他的屁股上狠狠地拍了几下,爸爸打完问道:“你收不收?不收继续打,打到你收为止!”屁股上的灼热感一阵一阵地传来,虽然杰米内心不服气,为了避免挨打也只能去收拾玩具,一边收拾一边在心里默默地咒骂:该死的爸爸,这回算你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第二天,爷爷奶奶来了,杰米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从早餐开始打翻牛奶,然后踢翻垃圾桶,到撕破爸爸的报纸,把玩具乱扔,每次爸爸想发火,杰米都躲在爷爷奶奶身后,杰米得意地吐着舌头。
3.反叛(Rebellin)——“我偏要对着干,以证明我不是必须按他们的要求去做!”
“爱丽,你怎么可以这样?!我说过了,你是一个女孩子不应该玩这个!”“爱丽,放下,这个你不能动!”“爱丽,你怎么把衣服弄脏了?”爱丽想起整个童年,她不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妈妈希望她是一个乖女孩。现在,她已经是一个初中生了,她知道该怎么让妈妈抓狂,她剪掉了长发,妈妈的下巴简直要掉下来了,“你怎么能把头发剪了,哪里像个女孩子?”“不!我就喜欢短发!”爱丽不服的说。“爱丽,你怎么可以看漫画书?!”“不,我就喜欢看!”“你怎么能和汤米做朋友,你不知道他是一个坏孩子吗?”“不,我就是要和他交朋友!”爱丽的心里总有一个声音告诉她,去做妈妈不喜欢的事,我必须让她知道我不是一定要按照她说的做!
5. 退缩(Retreat)a. 偷偷摸摸——“我下次绝不让他抓到”
豆豆今年三岁半了,他很喜欢吃糖果,可是妈妈不喜欢他吃太多,妈妈有时候高兴,豆豆可以多吃两个,妈妈有时候不高兴,就会打豆豆一顿。今天,茶几上有一果盘的糖果,而妈妈在厨房煮饭,妈妈说只能吃一个,可是糖果很美味,豆豆还想再吃一个,妈妈看不见他,他偷偷拿起来一个,剥开,把糖果纸扔进了沙发下,他品尝完,舔舔嘴,这时妈妈走了出来,看到豆豆嘴角边的糖渍,询问道:“你吃糖了?”“没有啊,我没有吃糖!”妈妈今天心情不错,不想计较,又回到了厨房忙碌,豆豆想妈妈好像没有发现,那我再吃一个,这次吃完,他还把嘴角擦得干干净净,妈妈忙完了,走了过来,问道:“你刚才吃糖了吗?”豆豆坚持说:“ 我没吃!”妈妈闻到他嘴里散发出来的糖果味,生气地说:“还没吃,我都闻到了,你还敢撒谎!”豆豆边哭边想,下次再也不能让妈妈发现了。
b. 自卑——“我是个坏孩子”
明明已经读初二了,无论他做什么,妈妈都不满意,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总让妈妈生气,他每次看到妈妈扬起鸡毛掸子打他的时的表情,他就能知道自己有多么让人讨厌,自己有多糟糕……“不好好写作业,还发什么呆,这次数学才考了85分,你看看隔壁你同学,100分!你什么时候也能考个100分回来让我脸上有点光,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笨的儿子!快点写,写不完就不要吃饭了!”明明的头越来越低。因为上课表现不积极,他被老师调到了一个角落的座位,同桌是一个爱讲话,爱打牌,不学习,天天看漫画的同学,这个同学很热情地欢迎了明明的到来,而且还把全身的“技能”都交给了他,和他成为了好朋友,明明的成绩越来越差,妈妈地打骂越来越频繁,可明明依然觉得同桌才是懂他的人,才是他的朋友。
孩子通常在受到惩罚是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内心所作出的决定。然而,他们未来的行为就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例如,一个孩子可能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我是一个坏孩子”,并会继续扮演“坏”的角色;而另一个也认定自己“坏”的孩子则可能会变成一个讨好者,以此来求得他认为自己不配得到的爱。
而骄纵同样具有危害性,孩子们被以爱的名义给予太多,无需自己付出努力和投入,甚至会误以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我们想当好爸爸好妈妈,甚至会认为应该保护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包揽孩子遇到的一切困难或对孩子过度保护,因而剥夺了孩子发展出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起伏的信念的机会。因为忙于生计,或者不懂得让孩子对家庭有所贡献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父母们常常忽视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的能力,我们常常剥夺孩子以付责任的方式做出贡献来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机会。
研究表明,经常受到惩罚的孩子,要么变得极其叛逆,要么变得因恐惧而顺从。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责难、羞辱或痛苦(肉体上的或精神上的)作为激励手段。另一方面,骄纵不论对大人还是对孩子都是一种羞辱,并会造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依赖,而不是依靠自己和相互合作。正面管教的目的在于获得积极的长期效果,以及立竿见影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是建立在教、理解、鼓励和沟通的基础之上的——而非惩罚。而友善与坚定就是正面管教的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各项生活能力。
想象一棵深深扎根在大地上的树,在高处柔弱的树枝上有一个鸟巢,巢里有一枚或几枚很脆弱的小鸟蛋。当风吹起来的时候,树枝会被风吹成微微的弧形,但对那个小鸟巢的抓握却不会变。这幅温和与灵活和坚定相结合的形象,很好的解释了养育小孩子的任务,你可以坚定地站稳你的双脚(或坚持你的价值观),同时用沉着、温和的双手和友善的声音指导你的孩子。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耐心、精力以及无限希望。
友善就像一个智者一样,永远都是摸着胡子,缓缓地对你说,哦,孩子,我理解你!我们的友善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坚定像一个边界的守卫者,站在那里一动不动,我什么都不做,你却知道,那条线你不能越过,坚定在于尊重了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
我们回到场景中,无论那个场景,规则都是一样的,吃饭的时候不能玩玩具,我们来试试和孩子沟通,第一个场景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哦,宝宝,妈妈看到你很喜欢这个玩具,它看起来确实很有意思,你肯定很想把它研究明白,你看,现在我们吃饭的时间到了,你想啊,玩具肯定肚子也饿了,让我们把它送回家好吗?妈妈知道你肯定舍不得它,你觉得有些难过,妈妈看到你想很想哭,这感觉一定很难受,妈妈在这陪你,等你感觉好些了,我们再把玩具送回家好吗?。这就是友善而坚定的方式,用在第二个场景中依然有效,在第三个场景中,它也依然有效,只是我们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离开一会让自己冷静下,然后再回来用这个方法处理。
在我的生活中,我用这个方法来处理我女儿带来的挑战,一开始不熟练,慢慢的,不断的练习,使用,它就会成为习惯和我们之间相处方式,我和你一样,所以我知道你有多你的爱孩子,为了孩子我们走进课堂,花掉休息的时间来学习,学习用更好的方式来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