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我意识到自己与儿子之间的问题,但不知道如何面对,万幸来到了PCP,在小伙伴们的陪伴下,我一路流泪走来。期间我上过生命盲点,看过野口嘉则的《镜子法则》,学教练心理学之后我更多地公开自己,吴导因此分享了成长思维,最近我刚上完对话生命……我想分享这一年的心路历程,希望某些经历可以触动身边的人。
我最大的收获有三点:
第一,我似乎知道了为何自己不够成功,是因为我没有在跌倒处爬起,没有坚持学会某些技能,没有坚持直至取得成功的成果(我一直是过程导向,而非结果导向)。
第二,人的思维模式何时都可以转变,主要看自己想不想,有多想,能否承受过程中的痛苦。从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思维,可以给我们的选择加分。
第三,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是成就他人。如何逐步地接近目标,是我后半生最重要的话题。
Part I
回顾我过去的人生,我发现自己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一些情况下选择了逃避而非坚持直至成功,包括培养生存能力、提高学习成绩和锻炼销售能力。
逃避限制了我的学习能力和努力的动力,而这两点,拉开了我和优秀的人的距离。
我的人生太顺,从小我母亲没让我沾过家务,因此我的动手能力很弱;我没体会过经济压力,直到自己成家买房之后;我没经历过失恋,丈夫就是我的第一任男友也是大学同学……总之,我似乎过于幸福了。
我父母忽视了对我自理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我也没想过学,抱着天真的态度面对生活,对人心的险恶、社会的阴暗是不放在心上的。
每每遇到因这些方面带来的挫折,我总是事情过去就算了,没有把这个作为我的学习目标。
读书时代,当我从普通班进入重点班,成绩跟不上时,当我考上985大学,面对成绩总在及格线时,我也尝试过跟同学、老师请教,但坚持不了几次就因挫败而放弃,始终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大学期间,我很有想法,经常做销售类的兼职,但业绩都不理想,我始终没有成功的经历。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医药代表,我做了1年多就转行。理由是工作性质和我的价值观不符,但我还没掌握足够的销售能力就离开了。
我用一句话总结上述的经历:我没有在失败的地方爬起,未坚持练习,直至收获成功的成果。
人总会失败,失败后我也有继续努力过。但努力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放弃,是我需要反思的。
《终身成长》这本书介绍到,人的思维模式有两种,成长思维和固定思维,两者对努力和失败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理解。
固定思维的人士,害怕努力,因为如果努力过后仍然失败,就无法借口“我没有尽力”,就得承认自己无能,这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他们认为如果你需要为某件事付出巨大努力,那么你肯定不擅长这件事,没有这方面天赋。既然没有天赋,努力也是徒劳。有天赋的人,轻轻松松就能成功。
但是,天赋秉异之人,真的不需要努力就可以成功吗?郎朗从2岁半钢琴启蒙,5岁之后每天花大量时间练琴;迈克尔乔丹,比其他队友更加刻苦训练……其实天才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甚至比平常人更努力。面对你最喜欢的事,你更要付出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成长思维。
成长思维的人士,不会认为加倍努力有风险,即使努力过后失败了,只代表你在某件事情上暂未成功,而不是你这个人本身出了问题,不能以此评判你的智力或性格等;他人的成功不意味着你的失败,相反,他们会受到他人成功的鼓舞,而更有热情努力学习;他们乐于接受挑战,不断进取,而不是保持自己的完美无缺,不去暴露自己的不足。
Part II
在我改善与儿子相处方式的事情上,我屡战屡败,有所进步但又会打回原形。挫败感、无力感和自责常将我带入无底深渊。
我现在明白,是我太急于求成了。
没有人天生就懂得如何当一个好妈妈,在这个全新的领域,我期待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希望自己能很快发生大的改变。但自身33年的惯性,岂是想改就马上能改的。
我所说的打回原形,是指行为层面。我努力地想改变自己容易发脾气、指责、管束的方式,有时可以做得很好,但当自己失控时,感觉糟透了,反复问自己为何还是做不到。
后来我明白行为的改变,若没有信念改变作为基础,只是昙花一现。
是教练技术带着我逐步看到自己底层的信念,我才明白是这些想法让我不敢改变,不想改变,所以才会打回原形。
很多时候,我都在竭力证明自己是对的,至少是没有错的。自己有错或不好,会让我很痛苦。
在孩子面前,我希望保持绝对权威,妈妈永远是对的、好的。
几个月前,若告诉我这些结论,我是不会接受的。
慢慢地揭开层层“伤疤”,我才敢于面对和接受。
我常将父母的夫妻关系,和父母的育儿方式,投射到自己的家庭中。
我母亲年幼丧父,外婆无病却从此卧床不起,上二年级排行老二的母亲,扛起了操持家庭的重担,不再上学了。一方面她缺乏母爱,决心要做一个对儿女很好的妈妈,而不要像自己母亲这样;一方面她的学识和见识局限,与读到高中的父亲难有共识,在夫妻关系中是弱势的。他俩有时吵吵闹闹,我父亲也会流露出对她不满意的态度。我在心里也许是认同父亲的。父母的关系对塑造我的男女观念起了一些作用。
反思自己,近些年我也常自卑于自己与丈夫的差距。越是自卑越是逃避,先生想跟我聊聊他最近学的东西,我就生硬回应“我不感兴趣”。
我母亲性格直爽,说话莽撞,付出很多,仍不得自己母亲和婆婆的欢心。她一人照顾我们4个孩子,非常辛苦。我儿时她的脾气很急,对我兄弟的捣蛋闯祸、我姐的特立独行,经常责骂甚至棍棒相加。我养成了循规蹈矩、不犯错、用乖来满足母亲期待的习惯。
不乖、犯错,即使是很小的事,对我来说后果都很严重。
父亲不在时,母亲最大,必须服从。父亲在时,一个眼神都足以号令千军。
父母的权威就是这样树立在我的价值观里,流露在我对两个儿子的一言一行当中,他们的不满、不照做或反抗,都可以点燃我的怒火。
我惯于率先指责他人,证明自己没错。我很怕他人觉得我人品不好,回避冲突,容易过虑。
意识到以上种种,我学习接纳自己和过去。
再学习成长思维,我的体会更深刻,原先我是固定思维,觉得满足他人期待才能得到他们的爱,但其实无条件的接纳,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对孩子抱有高要求是ok的,前提是先有高温情,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过去这些经历,我不一定要把它们看做心理创伤,也可以看做一笔独一无二的财富。
我需要学习放下自己原先的观念,太不容易。我很恐惧,放弃那些观念,我自己先失去了安全感,那些观念可是我的马斯洛8层需求的底层架构呀。
直到我的教练带我区分“放下”和“放弃”,我才豁然开朗,不再抵触。
当我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细小的进步上,而不全是自己的不足上时,我的心情和态度随之改变。
我先生说我有变化,不再那么封闭了。我在学习表达对丈夫的欣赏,和他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前阵子丈夫破天荒地朝我发脾气,说的话挺伤人,我却暗喜了很久。
结婚8年了,丈夫如此爱我,让着我,包容我,从没跟我红过脸,我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女人。但他也是相当压抑的。
如今我的变化,让他可以自由表达他的情绪,我真的开心。
虽然我脾气时好时坏,但我儿子有真实地看到妈妈的努力,和勇于承担的态度。他们自己也因由我的改变而悄然变化着。
以往会被我的怒气吓着,归咎于自己,现在敢提醒我“妈妈,你别紧张/别那么着急”“妈妈,你没有管住自己”;
他们更多地跟我讲心里话;
我给儿子更大的自由度,没有带来儿子的放纵,反而赢得了他们更多的配合;
大儿子以前下象棋,会要求跟我或奶奶下(因为我们是小白,能保证他的胜利),现在愿意尝试跟爷爷下(他眼里的高手),他也在慢慢从固定思维,转变到成长思维。
这让我非常欣慰,更相信人的思维可以转变,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性格是否已定型,一切都为时不晚,关键看你想不想,是不是真的想。
以前我觉得自己给大儿子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他快6岁了,很难重塑了。负罪感,让我更加焦躁。
人无完人,我开始更多关注儿子的优点,那些也许也是我带给他的。
他是多么善良、有正义感、博爱、兴趣广泛、爱读书……
这是成长思维带给我的力量。
在我们的教练过程中,必要的情况下,帮助对方区分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一定也能让对方受益匪浅,思维转变的力量,是无穷的。
Part III
上过对话生命,我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意义:成就他人。
以前不敢想这个目标,因为知道自己的差距太大,没有专业能力、没有财富、没有影响力……
成长思维告诉我,做伟大的事,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使命感和不断努力能支撑我走下去,一个一个地去实现阶段性的目标。如果你没有勇气走下去,那就甘愿做个平凡人吧,也ok。
趁一切还来得及,不给自己的人生留遗憾。
我可以成为更好地自己,给孩子树立榜样,足矣,其他的让孩子自由发挥。学会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
余下的,是知行合一的修炼之路。
我儿子的名字叫之行、之略,希望我有朝一日,可以真的做到知行合一,谋略与行动力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