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一晃已踏上讲台有数十载了。今天倚窗而坐,让思绪追忆到十多年前的那个初秋,一切尽那么熟悉……
一 青春的理想与激情
2006年7月,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如愿考取了我县的一名普通老师。接到通知的我甭提有多激动啊。8月被分配到一所村级中学,和大多数新入职的老师一样,新老师体验艰边生活是" 必修课‘’,我也不例外。记得入职报到那天,是舅舅陪我去的,天蒙蒙亮,我们从家里骑摩托车出发,骑行40多分钟,赶上一辆去河畔乡的大巴车。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总算到达了乡教委。速速报到后,经教委李老师的帮忙联络,我们要等待搭乘一辆拉书的三轮车去我所任职的学校。等待是漫长的,冒着晌午严热的太阳,我们又渴又累,真想找个地方歇息一会儿,便决定在外面面馆先吃点东西再等。下午四点多,拉书的三轮车师傅来了,好心的师傅提醒我,要提前备好一周的伙食,于是舅舅匆匆帮我采购了一些生活必需品,便返乘了。我一个人赶路了。西阳西下,趁着落日的余辉,我和三轮车师傅终于到了目的地。踏进学校的那一刻,看见满地疯长的杂草和破旧不堪的校舍,加上一天奔波带来的疲惫,之前一切美好的憧憬已荡然无存了。无名的失落感顿时油然而生。或许因为我是一位新来者,也或许是因为我当时的表情出卖了我。那天,老校长特意邀请我去他家做客。好意难却,晚饭是在老校家吃的,交谈中,我才得知,我是唯一一个外地来的新老师。不得不面对独自一人住校的问题。说真心话,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恐惧。正验证了那句老话“理想很饱满,现实很古板”。巨大的落差让我心灰意冷。从老校长家回来的路上,我思考着要不要留下来,如何克服一细列的困难……
第一周的工作基本上是在忐忑、焦虑,难过中敷衍的,根本没有认认真真上过一节课,对此,我一直很惭愧。
二 渴望的眼神坚定了我要留下来的信念。
大山里的孩子是质朴的,懂事的,善良的。在短短一周的相处之后,还未等我记住他们的名字,认识他们的面孔,他们早以用他们独有的方式主动跟我靠近。课间,部分孩子利用进我办公室喝水的借口,或者是单独交作业本的机会和主动跟我聊天,帮我打水等等。孩子们的举动似乎在诉说着什么,无意识中减少了我的孤独感。第一个周末的清晨,校园格外冷清。门外悄悄的说话声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推开门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情景感动了:几位孩子手里拎着沉甸甸的疏菜,烙的饼,柴火……看到我时,其中一位姑娘还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们不会做作业,找您帮忙辅导,您有空吗?这是我们家里自种的菜,顺道给你带一点……”“当然有啊,快快进来,非常感谢你们的细心……。”那一刻,我的眼角湿润了。那个周末,我们过得很充实。一起学习,一起做饭,午后,一个小精灵提议要给我布置宿舍,(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切是孩子提前商量好的。)我们边聊边干,从开始的拘谨到后来的无话不谈,谈着谈着,有个孩子突然问我:“老师,你会不会呆一段时间又走了?”“怎么会呢?有你们这群能干的小帮手,我怎么舍得呢……”从孩子们纯真的眼神中,我读懂了他们是喜欢我的,更是需要我的。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我下定决心要留下来,陪伴他们成长。
三 诚以交之,爱以授之
第一周的吊儿郎当,使我觉得很愧对孩子们对我的殷切希望,接下来的日子,我以尽快的速度调整好心态,努力做一名不让学生失望的“好老师”。我要用我的诚心换取他们对我的信任,用我的实际行动践行我的诺言。第二周的教学工作慢慢步入正轨。白天,除了认真上课、批改作业外,还要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如何进行班级管理,当然有限的资源只能逼着我向其他老教师“取经”了。晚上,认真备课,一周下来,自认为很有成就感的两件事是:一记住了全班65名同学的姓名,二开展了一节比较成功的班级常规管理的班会。时光让我很幸运地遇见了那65个懂事,可爱的小天使。三年班主任下来,除了个别同学学习比较吃力外,他们基本没给我添麻烦,而且我们之间的关系特别的融洽。课堂上我们严肃认真,课外我们亲如姐妹(弟),后来的每个晚上,离家远的孩子基本抢着陪我住校,一来减少路上来回时间,二来可以开个“小灶――弥补学习中的不足”。
四 付出必有回报
2008年6月,我的“弟妹们”毕业了,他们以优异的成绩给我赢得了一份大奖:全县中考质检中,在当时中考升学压力特别大的情况下(60%的左右升学率),有58位同学顺利考入普通高中,其他7名同学考取职业高中。同年11月,在全县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活动中,我获得“师德进个人奖”。小小的成绩,加上几年的经验摸索,让我更加信心百倍地投入到挚爱的教育事业中。后来又当了新一届的班主任,也小有成绩,2010年9月,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并授予“园丁奖”称号。在那所埋藏着教育种子的学校我一呆就是六年,一直坚守到合并撤校,才调入现在所任职的学校。
五 利用资源,认真学习,让自己在教育的路上走的更长更远
“三天不学习,秀才变庸才 ”。这几年以来,由于身体的不适,我退居二线,不在当班主任了。行动轨迹几乎在家-学校-医院三点一线,各种原因也衍生了我的惰性,学业上滞留不前,在课堂上,我觉得新兴化的教学手段让我难以应暇,教学中常常还请教年轻老师。我明显感觉自己的“电”不够用了。为了不掉队,我必须给自己“充电”。2019年9月,我很幸运地遇见了“青椒”。它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我不再迷茫。在这个充满爱的平台上,有全国各地老师的陪伴,鼓励,帮助,我一定要好好利用资源、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