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是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我喜欢的不仅仅是他的作品,还有他的人生态度。
比如,他对于获奖的态度。自2006年年初,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获得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之后,每年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但年年与诺奖无缘,堪称“最悲壮的入围者”。而村上却表示“最重要的是读者,获不获奖是次要的。”
还有他对跑步的坚持。作为一个创作者,他有太多理由和机会打破这个习惯。但是村上却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跑步,甚至去参加马拉松和铁人三项。不仅利用跑步强健了体魄、戒了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还为坚持写作打下了耐力基础。这种高度自律的行动力让很多人望尘莫及。
我曾经以为,村上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出色的作家,除了本身的创作才华外,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坚持和本心。然而在看过他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之后发现,最重要的因素其实是专注力。
01 只专注做一件事
村上春树在成为职业小说家之前,曾经经营一家类似爵士俱乐部的店。这家店白天供应咖啡,晚上则改为酒吧。为了让店铺能够经营下去,不至于倒闭,村上春树清晨就要起来干活,然后要一直干到深夜,每每累得筋疲力尽。
这一干就干了七年。终于,村上的店走上了正轨,有了稳定的客源和不错的收入。
可是这个时候,村上却决定关了这家店——因为他要成为一名职业小说家。
那个时候,村上已经发表了两部小说:《且听风吟》和《1973年的弹子球》。而且这两部作品都入围了芥川奖提名,同时《且听风吟》还获得了群像新人文学奖。
然而,这个决定仍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毕竟这家店的收入要比他写小说的收入高多了。
甚至有人劝说村上把店铺交给别人去经营,这样他就可以一边写小说,一边照顾店铺。如果写小说失败了,也还有条退路,生活能有个保障。
村上却拒绝了,他说:“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去做,我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否则不得安心……竭尽全力埋头苦干还是干不好,就可以心安理得地撂开手了。然而,如果因为模棱两可、三心二意以失败告终,懊悔之情只怕久久无法拂去。”
在村上看来,做任何事都要拼尽全力,当你给自己留后路的时候,未尝不是在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我们总是害怕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旦失败就会鸡飞蛋打,最终一无所有。但是如果项羽当初没有破釜沉舟勇气,又怎会在九次激战后,最终带领楚军大破秦军,成就了自己楚霸王的一世威名呢?
人在没有后路的时候,才能彻底地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不留遗憾。
02 专注于要做的事
村上春树认为,专注力“是将自己有限的才能汇集起来,倾注在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没有它便不足以做成任何大事。好好使用这种力量,就能弥补才华的不足和偏颇。”
为此,他每天都要在早晨集中工作三四个小时,专心坐在书案前,将意识仅仅倾泻于正在写的东西上,其他什么都不考虑。像强化肌肉一样,强化自己的身体意识,提高自己的专注力。
我们经常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遇到这种事:手头正在忙工作,但是需要搜索一个信息,于是打开网页后,然后半个小时就没了。
因为你除了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外,又看了很多无关的信息。甚至在搜网页的时候,顺便登了下自己的社交软件,看看朋友圈。
于是等你的注意力再次返回到工作上来时,不仅时间浪费了,还需要重新进入工作状态。那么你的效率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经常小看专注力,觉得一心多用才是本事。却忽略了一个基本常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当你将精力倾注在一件事情上时,你的完成度是100%;而分散在三件事情上时,相同时间内的完成度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少。因为你还需要有三次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
所以,只有专注于要做的事,才能将这件事完成的更好。
03 专注于自己的内心
开篇我们提到过,村上春树每年都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候选,但年年与诺奖无缘,堪称“最悲壮的入围者”。
而村上却认为:“书的销量、得奖与否、评论的好坏,这些或许能成为成功与否的标志,却不能说是本质问题。写出来的文字是否达到了自己设定的基准,这才至为重要,这才容不得狡辩。别人大概怎么都可以搪塞,自己的心灵却无法蒙混过关。”
正是这种只关注自己内心,不在意外界喧嚣的态度,才让他一直按照自己的风格持续不断地写下去。
在这个信息爆炸、经济发展迅猛的时代,我们经常会陷入自我怀疑:毕业十年,同学们都混得很好,我当初选的工作方向是不是错了?刚报了一个理财班,又看到朋友直播赚钱,我是不是要再去报一个直播课程学习?
我们经常因为身边人的状态,来犹豫自己接下来的行动,却很少问问自己的内心:我当初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业?我当初为什么要报这个班?如果是我,进了和同学相同的公司,我能做到他的位置吗?如果我去直播,能获得和朋友一样的成功吗?
就像林清玄说的:回到最单纯的初心,在最空的地方安坐,让世界的吵闹去喧嚣它们自己吧!
只有专注于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我想用村上春树的一句话和大家共勉:没有专注力的人生,就仿佛大睁着双眼却什么也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