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智慧的语文课堂
——田玲执教《邓稼先》教学实录评点
曹公奇
田玲老师执教的《邓稼先》一课,以其教学内容选定的精准、教学切口的具体、教学方法的适宜、教学过程的灵动,给观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精准选定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要给学生“教什么”,这是取决课堂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只有根据语文的核心素养、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学情的实际,精准地选定好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成效。《邓稼先》是一篇记人的散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可以教学的内容很多。田玲老师在选定这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时,紧紧围绕语文的核心素养,以语言和思维为主,将教学内容选定为学习文本语言文字的运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上,并在其中贯穿着浓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和熏陶感染。像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细细品味,通过写对联、诗歌、颁奖词等来对人物精神品质进行评价,就是把教学内容锁定在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上吗,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达到对文章内容的领悟。这样的教学内容选定,内容集中,突出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
我们常常很惋惜地看到,像《邓稼先》这样饱含深情、充满崇敬的文本,许多课堂上,只重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屈辱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邓稼先的精神品质,而忽视了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通过多样的阅读、内容的提炼、概括的表达、语言的品味、简要的写作等,同样可以达到了解中国历史、学习科学家精神、感悟人物品质的目标,但这是通过引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而达到的,是本真的语文教学,而不是靠单纯地说教、煽情促成的。
二、精心设计教学切口。
教学切口,也就是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教学的切入点,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精巧的教学切口,应该具体而微小,能够自然而然地带领学生进入文本重点,直达文本深处、关键处,且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邓稼先》这篇文章较长,更需要有恰到好处的切口,才能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
田玲老师精心地设计了本课的教学切口,那就是抓住六个小标题,来步步深入地推进课堂教学。在最初让学生浏览课文时,就把小标题比作“诗眼”,让学生通过小标题总结内容,发现小标题的共同点,并总结出小标题的三种拟题方法。由整体感知,到内容概括,再到拟题方法,可谓是一石三鸟,颇费心思。这样的教学切口,直接深入到文本的关键处,能够抓住纲领性的关键之处,教学过程自然、顺畅。
接着,抓住拟小标题的方式,田老师又引导学生在速读的基础上,用两个四字词语,重新拟定六个小标题。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进一步感知理解,又是对每一部分内容的总结提炼,还是结合文本对学习方法的具体指导,更是对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实践训练。这样的理解、提炼和训练,紧扣切入点,承接上面环节,教学紧凑,重点突出,而且六个小标题也覆盖了全文。可以说,精心设计巧妙的教学切口,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学的内容、教学的重点、教学的结构等。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
三、精确使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只有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的学情和学习习惯,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这才是好的教学。那种总以为某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最优的、最时髦的,就不分青红皂白地使用某种教学方法的做法,是一种盲目的跟风行为。
在《邓稼先》这节课上,处处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教学的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都自然而然地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对话来进行。这些对话,有学生的阅读,有教师的引领,有自主的思考,有思维的碰撞,有语言的品赏,有情感的体味,何尝不是最优、最好、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呢?田老师也没有用小组合作、展示合作成果的方法,不是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吗?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以阅读推进理解,以写作加深领悟,把读和写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所以,教学方法的选择使用,其实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世界上有最优最好的教学方法,那么最适宜、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最优最好的教学方法。
四、精彩构建灵动课堂。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也就是说,任何教条、死板的教学模式,都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只有活的、灵活的、机灵的语文教学,才是符合语文规律的灵动课堂。诚然,教学前教师需要精密周到的教学预设,但预设毕竟是预设,课堂的生成有时出乎预设之外,这就要靠教师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的应变力。所以,灵动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富有灵性的、灵气的、灵活的语文课堂,是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状态不断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
在田老师的这节课中,教师的设问,教师的启发,教师的引导,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深入文本,或浏览,或勾画,或概括,或发现,或品味,或表达,或写作,或交流……都是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这种课堂教学,不是虚假的讨论,不是表演的展示,不是机械的模式,而是现场的生成,是本真的课堂,是灵动的语文。
课堂教学的灵动性,还表现在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应给于及时的、客观的评价,既不是“好”“很好”“非常好”这样笼统的评价,也不是一味夸张的过分评价。好的课堂教学评价,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或表现实际,实事求是、恰如其的评价:该肯定就肯定,该表扬就表扬,该纠错就纠错,该批评就批评,该引导就引导。田老师的课堂评价,基本上都是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进行具体的评价,即使肯定表扬,也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的肯定表扬。这样的评价,才能彰显教师的机敏和智慧,才能彰显课堂教学的灵动性,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要形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水到渠成、自然顺畅、灵动智慧的语文教学风格,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完善。比如,关于教学目标,一定要给学生呈现吗?有些老师甚至一定还要让学生齐读一下教学目标。展示了教学目标、齐读了教学目标,课堂上就一定能够达成这些目标了?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实践和探讨。
(原载顾之川主编《名师语文课》初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