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仁早年乡间生活时说到一个人性问题。
李宗仁回忆,他小时候家里虽然有二十多亩田,但因为家里人多,每年总有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要到外婆家借粮。他外婆家生活相对富足,每年都有余粮借给乡人,以收息营利。
有一年,家里谷仓又见底了。母亲带着他,挑着箩筐到外婆家去借粮。到了后,外婆留他们吃午饭,但却故意装作不知道她们来意的样子。
饭后,母子俩要回家了,他母亲不得已红着脸说借粮的事。外婆顿时板着脸,埋怨她不该常来借粮,说现在外面利息很高,借给你们的的话,当然不好意思收利息,但如此损失又大。
李宗仁的母亲说,家里粮食不够吃,并不是因为自己好吃懒做,而是实在是小孩太多了。两人是亲生母女,也没什么避讳,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
最后,他母亲一气之下,流着眼泪挑着空箩筐回家了。后来靠典了两亩地,才度过难关。
李宗仁描述的这事,我想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情况偶尔也会碰到。
他外婆若借粮给女儿,不愿(或者说不敢)收息,这是道德驱使。他外婆不愿意无息借粮给女儿,这是利益驱使。
那么问题就来了,他外婆不借粮给自己女儿的话,自然会遭人闲话;若选择按市场利息借粮,当然也会遭人闲话,但这样既能满足女儿一家的需求,又能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同样都会遭闲话,为何外婆不选择后者呢?
(图为李宗仁及其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