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看监控的时候,我看到5岁的侄女老四和4岁的侄子老五在打架。这个年龄的孩子打起架来没轻没重的,都一副非要把对方干倒的架势。不一会双方就大哭起来,我隔着屏幕都觉得揪心又好笑。
这一幕每天几乎都会上演,上一秒像仇人,可下一秒又是好姐弟。
果真是世道轮回啊,我妈感叹道:看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打架这情况,与当年我跟大哥小时候一模一样。小的霸道,大的不让!
我问了老妈才知道,打架的起因是一瓶草莓味的酸奶。
老四喜欢赖床,老五早了一步拿了她最喜欢的草莓味。老四只要是草莓味的饮料都喜欢,偏偏今天早上只剩下最后一瓶这个口味的酸奶了。于是就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才有了开头那一幕。老妈忙着一边给他们收拾书包一边口头阻止他们打架。但是打得酣畅淋漓的姐弟俩哪里还有听的下奶奶的话啊。
我忍无可忍在手机上大喊一声“都给我停手,否则我揍人了!”
家里的几个孩子谁都不怕,就怕我这个姑姑。哪怕隔着屏幕,只要我出声他们都不敢造次。我明显看到了老妈在偷笑,然后使了个眼色交给我处理了。
“酸奶谁先拿到的?”有时候同口味的零食分不过了基本上都是靠猜拳。
“我先拿的,我叫了姐姐起床她不起。”弟弟奶声奶气回答。
“可是,可是,人家起不来呀!而且这个草莓味的酸奶是我最喜欢的,谁都不能拿。”姐姐也不干示弱,抱着酸奶不给弟弟碰。
“昨晚奶奶说了谁早起谁就先选的,我叫你了的姐姐。”弟弟委屈巴拉告状。
“我不管,我就要。你是男孩子,我是女孩,你要让着我!”姐姐平时就仗着奶奶独宠有些骄纵,在家时太过分了被我揍过几次,从此老四每次撒泼耍性子前都会瞄我一眼之后,根据判断我的表情她才会发作。
“你是女孩,那他还是弟弟呢,你比弟弟大是不是也要让着啊。”老妈这时候笑着回答老四的话,有时候孩子们的对话确实让人啼笑皆非。小小年纪居然知道女士优先这个道理。
“奶奶坏,我不跟你玩了。”老四嘟嘴。
“哎呀,奶奶不帮你就说奶奶坏,那我也不跟你玩了。”老妈假装生气走开了。
“姐姐先把酸奶放桌子上。你们两个给我站好了,不许说话。奶奶昨晚是不是说过要早睡早起的?你们昨晚都答应了,谁先起来草莓味的酸奶就是谁的。说话要算话才是好孩子,”两个孩子低着头不情愿站在一块。
“好,弟弟早睡早起是个好孩子,现在酸奶是你的了。”弟弟很开心去拿了酸奶,姐姐想哭出来了。
“姐姐,你昨晚玩手机不睡觉早上才赖床的,这样子对吗?小孩子不睡觉玩手机会长不大的。”老四不吭声低着头,“你要草莓味的酸奶可是你没有早起,但是弟弟早起了。昨晚你也答应了的,所以这瓶酸奶要不要给弟弟?”
“那好吧,给弟弟。”老四虽然不情愿,但是我知道她想做个好孩子。
“不是给,这就是弟弟的了。那既然你想喝,你可以问下弟弟给不给你喝。”我继续教育到。
弟弟看到姐姐哭了,没等老四开口就很乖巧地抱着姐姐把酸奶递了上去,说到“姐姐不哭,我们一人一口好不好?老师说好东西要学会分享的。”
姐姐瞬间破涕为笑,说到“谢谢弟弟。”
两个小家伙拿起自己的杯子,草莓酸奶一人倒一半还干起杯来,仿佛刚才打得你死我活的场面压根不存在一样。这就是孩子的世界,简单而满足。
小时候物质匮乏的时候,家里难得吃一次零食。而我往往仗着自己最小总想要最多,每次都是失望。因为爸妈从来不惯着我,总是一视同仁。有时候哥哥看我可怜巴巴的模样会给我吃一口。
我记得妈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家都想吃,可不能因为你比哥哥小就应该得到更多。你小不是道理,外面比你小的人多的是,人家会让着你吗?”
后来哥哥们有了孩子,他们也喜欢争抢零食、玩具。每一次小的都会哭闹,总觉得哥哥姐姐手里的更好。嫂子们从来不会说“你是哥哥/姐姐,得让着弟弟妹妹;而是说你们的事情我不管,你想要就自己去问,看哥哥/姐姐。”
大孩子的“给”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迫于家长的威严。爱应该是自发的去表达,去感受的,而不是来源于压力违背自己的意愿付出。因为这样在孩子心理会觉得,大人偏心,觉得自己的爱不平衡。长期在这样“让”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是缺乏安全感的。
所以,原生家庭里缺乏平衡爱的孩子,长大之后会记住小时候父母的不公。
而那个靠着“我”是小的而得到的孩子,容易骄纵的个性,不懂得分享和爱。这样错误的教育会导致孩子觉得,“我”小就是道理。如果不及时纠正,假以时日这个社会迟早会教他懂得什么是生存法则。只是不知道那时候的代价是如何罢了。
爱和分享,这才是大人给予孩子最公平的教育。做父母的,不应该着急地把”让“这个字灌输在孩子的脑子里,你们要做的是,把爱的种子埋藏在孩子心里,静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