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美术与设计学院
班级:20设计一班
作者:孟德江
我的家乡在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每当夏季的时候,走在山间小道都能依稀听到蝉鸣,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明快,时而凄怆,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在我国,蝉的种类有很多,叫声也各异,广泛分布在国内各个地区。而我的故乡,能够被发现的蝉种类只有四种,体型大的有四五厘米,而体型小的只有一到二厘米。因种类不同,外形有很大差异,飞行能力和鸣叫时间、鸣叫方式各有不同。
在我的故乡,常见的是一种中等大小的蝉,这种蝉长度三四厘米左右,身体色彩斑斓很是好看,小时候经常抓这种蝉来玩。这种蝉喜欢在早上和黄昏时刻鸣叫,叫声由小到大,由缓慢到急促,最后声音越来越小也越来越稀疏,显得格外的凄凉。
我不懂音律,也不知道蝉为什么鸣叫,小时候只知道抓蝉来玩。正因为蝉擅鸣叫,这也成为了它的致命弱点,小时候,我练就了一项“听声辨位”的本领:通过蝉鸣叫的声音判断它在哪棵树干上,最后再判断它的具体位置,从而将它抓获。
小时候,我们的生活方式很单调,没有现代的娱乐方式 ,抓到一只虫子都要玩上半天,蝉也不例外。小时候太小,不会顾及蝉的感受,只把它作为自己的玩伴或者玩偶……衍生出了各种各样的玩法。
小时候,我们把抓获的蝉绑上细线自己则抓着线的另一端,让蝉在空中飞舞,那一刻 仿佛自己的心也随蝉着蝉在空中翱翔,领略广袤的世界……我们把蝉放进房间里,把门关上,在房间里与蝉追逐嬉戏……把抓在手上听它鸣叫……小时候把蝉当做自己的玩具,在现在看来是一种很残忍的事情。每个小动物都有生命,而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小时候,我们抓的往往是中等大小的那种蝉,因为它飞得低,而且数量多,易捕捉。此外,故乡还有三种蝉,一种体型相对庞大,常常栖息在树梢,身体有细毛,背部为黑色,只有腹部是红色的,乍一看犹如一只黑色的大蛾子,叫声类似蝈蝈。还有两种蝉,体型非常小,一种通体为黑色,只有眼睛是红色的,体长一二厘米左右,一种色彩斑斓,体长二三厘米左右,二者常常栖息在路边灌木丛中,叫声小,极不起眼。
第一次抓蝉来玩的时候,我有点害怕,因为蝉长着一副尖尖的嘴,以为它会像蚊子一样叮咬人,后来发现它没有攻击性才放下了戒心。
正因为蝉没有攻击性,这让它成为了一些动物的盘中餐 ,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靠吸食树木的汁液为生,最后却成为螳螂的腹中之物。蝉通过腹部震动发声,引吭高歌的同时却引来了天敌,蝉一旦被螳螂的钳子勾住后就很难挣脱,它短暂的一生就结束了。
蝉的一生是短暂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土里度过的,好不容易破蛹而出变成成虫,却在夏季结束时走向了生命的尽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小时候听惯了蝉的鸣叫觉得烦,当对蝉真正有所了解后觉得:蝉鸣又何尝不是蝉内心的独白呢?当身在异乡,身处闹市,偶尔听见声声蝉鸣,会觉得无比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