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植物,不认识之前你觉得它很神秘,认识之后才发现其实却很常见。就像有些朋友,不认识之前觉得很高冷,熟悉之后却发现相当平易近人,很接地气。
比如草珊瑚,很多人知道这个名字可能都是因为当年广告做得很厉害的草珊瑚牙膏和草珊瑚含片。喉咙肿痛的时候,含一片草珊瑚含片,就能起到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的作用。
(摄于泰顺乌岩岭)
印象中草珊瑚给人的感觉是神秘高贵,总感觉它应该是生长离我们很遥远的仙雾缭绕的山上,却不知道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去年冬天在乌岩岭就看到很多结着小红果的草珊瑚,今年在平阳的白云山,又看到它的身影。
白云山在《清一统志·温州府》中有记载:“在平阳县西南百里,与雁荡相接,高出云表,中有涧,阔数十步,游者援藤而进,名曰藤道。”
现在当然不用再像古人一样抓着藤萝荡进去,可是开车在弯曲的山路上也足足开了一个小时,才到山上。
白云山上,有很多的草药。草珊瑚喜欢长在阴凉潮湿的腐殖砂壤土中。在树下第一眼看到的时候,它毫不起眼,仿佛是一颗小树苗。
草珊瑚是金粟兰科草珊瑚属的植物Sarcandra glabra (Thunb.) Nakai。叶革质,椭圆形或卵形、卵状披针形,顶端渐尖,边缘具粗锐锯齿。
仔细看它的茎和枝上都有膨大的节,所以在中国药典中,又称它为“肿节风”。具有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的功效,可以用于血热发斑皮疹、风湿痹痛、跌打损伤。
在平阳、泰顺又叫它“九节茶”,这个名称始见于明朝的《汝南圃史》。据说,九节茶的叶子用开水冲泡之后,清香四溢,风味独特。九节茶也称“宋茶”,这里面还含着一个典故。
宋朝被元军所破,末代皇帝赵昺跟着宰相陆秀夫逃到了南澳就准备在这里重新建立基业。于是就在澳前村挖了一口井,称为“宋井”,并在这里建了一座楼称为“太子楼”。
南澳因为四面环山、风景秀美,小皇帝就在这里游玩,走累了,就想喝茶解渴,结果随从说:“匆忙之际,未曾携茶。”于是,皇帝就随手指着路边的一种植物说:“这就是茶叶”。
说也奇怪,这些野生树叶虽然没有像普通茶叶一样经过加工、发酵、制作,但用开水冲泡之后,就像茶叶一样,清香四溢。而且刚冲泡时颜色及味道较淡,但随着冲泡的次数增加,颜色越来越浓,味道越来越好,经过几十次的冲泡,色香味丝毫不退。后人把这些神奇的植物也称为“宋茶”。
据福建中医药大学的余意等人考证,草珊瑚最早出现在唐代的《拾遗本草》,称为“接骨木”。后又以“九节风”这个名字出现在清朝的《分类草药性·上卷·风类》。
至于“草珊瑚”这个名字,始于现代的著作《云南植物志》之中,草珊瑚的花序穗状,花期在6月,秋冬时结果,颜色鲜红,极具观赏价值。之所以称被为草珊瑚,大概就是因为它的果实跟海底的红珊瑚一样艳丽,珍贵吧。
所以记住了草珊瑚的这些别称,你也就记住了草珊瑚这种植物的形状特征,功效主治和历史典故。
喜欢植物和历史典故的可以关注公众号——认识你身边的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