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的感觉是,走到哪儿就有哪儿的不同心境,在前门步行街那是一种吃喝玩乐之地的感觉,走到天安门,一种敬畏之心就来了:一是敬畏这是到了皇城根儿了,二是敬畏人太多了……
且看这等着安检的散客队伍,旅游团都一堆堆过去了,这边比肩接踵的挪了好半天,期间喵被拥挤的人群都抬起来了,悬浮在人群中的感觉想必也不错(偷笑两下)。我俩从九点出门,十一点半才算走进天安门的门洞。
过了天安门,就会看见端门下面“故宫博物院”的匾额,走进去右侧就是国旗班的驻地,干净整洁啊,想想那些高大俊朗的国旗班战士,每天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从这儿走过去升国旗,心里咚咚的激动。
往里走,这是要走进皇宫啊!开始脑补清宫戏的画面,丫鬟太监的满墙根儿跑,传膳的送药的忙的不亦乐乎。想当年小百姓焉能踏进紫禁城,不由加快脚步,想进去一看究竟。
午门是个开阔热闹地儿啊,可咋就觉得心里别扭后背发凉呢,看来,午门问斩这个词儿太入心了,赶紧滴,里边请吧!
太和门广场再也不是群臣上朝打招呼唠嗑的地儿了,全被导游带领着各自的队伍霸占了,一波波起义军似的,挥着小旗儿,呐喊着:跟上跟上快点儿快点儿啊……
走到这儿我还没入紫禁城的戏呢,被周遭嘈杂的声音淹没了耳朵,只想赶紧往前走,这么大的宫殿群,啥时候能走完呢?
接近三大殿开始有感觉了,从太和殿到中和殿、保和殿,开始仔细观看,门窗廊柱、飞檐斗拱,屋脊的小兽、门闩上的金龙,皇家气派尽现眼前。
满眼看到的都是龙、龙、龙。这个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动物代表着身份地位最尊贵的象征。
每一处设置的器物,都是龙腾祥云,这大概就是明清时期权利的最集中之地,也是权利的象征之地。
三大殿区域没有任何一棵树一棵草一盆花,有的只是计时、灭火的装备,铜缸、铁岗都被后人摸的倍儿亮。如果“舌尖”说这个缸是用来炜煲汤的,有人会不会像抢购章丘铁锅一般来抢缸。
不敢遥想太多,毕竟时间紧迫,宫殿众多,一路沿中轴线往前走。过了乾清门,就到后宫了,气氛一下子就温润多了。可是也没啥可去动心思了解了,那么多宫斗戏都发生在这儿啊,按图索骥,直奔钟表馆和珍宝馆吧。
寒假喵我俩在家读书,一本《我在故宫修文物》轮番看完,书中开篇就是讲工匠如何修钟表,“择一事,终一生”是这些修复大师的传承精神所在。然后喵就有了来故宫的强烈愿望,一补寒假前我去接她时没来成的遗憾。所以,先去看钟表。
这个庞然大物是我们清朝先祖自主研发的铜壶滴漏计时器,且不说它在当时如何先进的运行,单是这造型,我只想说,大清国真是富庶。
你没看错,这就是当时的舶来品,这个透明的钟表看不见任何机械装置,因为,它们都藏在表针里。世界人民很聪明啊!
这个钟表所在的房间到处是机关,花盆里的莲花可以随钟表的整点开放,旋转,卧塌上的方枕是音箱,胳膊放上去就会想起美妙的音乐,抬起来就停止,梳妆镜子也是八音盒。当温饱与战乱解决了,人们就会无尽的去享受太平盛世,工匠的智慧也发挥到了极致。
钟表很多,有国外贡品,有当时各地钟表厂自造,还有清宫自己的工匠制造,当年的广东是钟表业最发达之地。
珍宝馆在钟表馆右侧,进院先看到九龙壁。之所以这个角度拍照,是因为——人多。
进入宁寿门,沿一圈偏房窄窄的摆满各式珍宝,祭祀的、观赏的、实用的等等,多以金器。
不考古不收藏,看珍宝也就是看看,叹服一下工匠的精湛技艺,对于女人来说,不能拥有的都不要花太多心思,赶往下一个雕塑馆。
就喜欢看见观音的模样,无论是泥塑的、度金身的、还是瓷器的,总感觉心里喜欢。
我们小时候的历史书上这两样都出现过,这是真迹吧,那个兵俑还是很完整的。
路过皇家的大戏台,三层戏台,演员可以上下穿梭,设计精妙声音传的也远。当年慈禧爱看戏,这戏台自然奢华。
中国古代建筑总能把对称运用到无以复加,让人转着圈都找不出瑕疵来,完全是360度无死角的美。各处细节都不忽略,到底是皇家威仪。
急匆匆走过皇宫,各宫殿之间几乎没有怎么停留。由于故宫保存的完整性,让人觉得时间似乎不曾带走什么,但是这斑驳的地砖还是告诉我们,这里也曾岁月流逝、时势变迁。
这个不起眼的小房子,是乾隆皇帝拜见母后是等待的地方,每天来给母亲问安时,要在这儿等母亲梳洗完毕。权高位重不及孝顺重啊!乾隆时期是清朝鼎盛时期,他能安心孝敬母亲,带母亲一起巡游出行,让母亲活过八十六岁的长寿,幸福终老,看来这位只生了一个儿子的女人,整日里是多么愉悦,愉儿子国家治理的好,悦儿子多么孝顺。
这是后宫一处过道墙面的装饰,很喜欢这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画面。
任何家国情怀都不是单纯的,没有一个和睦的家,没有一个大家都好的家,是无论如何难以自我欢愉的。自动讲解器趴在耳朵上讲了一路,给我最感动的还是亲情。
阳光下的故宫,黄顶红墙,金灿灿若祥瑞倾盖,背光看去,大气犹存。
出宫!择日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