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气之外,精、血和津液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那么,精、血和津液又是什么?气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一)气与精
从现代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所谓先天之精其实就是精子细胞和卵细胞。至于后天之精至少可分为两部分。其一来源于饮食的水谷之精,是人体发育和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应该相当于现代所说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其二是这些水谷之精藏于各个脏腑成为各脏各腑之精,脏腑之精能够生化脏腑之气来推动脏腑的功能。用现代的观点如何解释脏腑之精,很少有人研究,迄今没有定论。
精化气,气生精,气固精
(二)气与血
血是血管内流动的红色液体,它的生成有两个途径。一是由饮食中的精微物质化生而成,另一是精可以化生血液。血液对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起者濡养和滋润的作用,人的精神活动也需要血液的濡养。
血在血管内循行。由于血是红色的,它仿佛是天然的标识物,使血的循行路线最容易观察。血对脏腑组织器官有濡养和滋润的功能,古人是如何发现这种功能的却不得而知。如果按照古人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反向推理的话,一定是联想到了江河濡养和滋润大地的现象。
气生血和行血,血载气。
气摄血。气通过他的固摄作用,不仅能控制精液,还可以控制血液,可以让身体内的一切液态物质呆在它所应该呆的位置,或者按照一定的路线流动。气不仅推动血在血管中流动而且还控制血流在脉管内,不溢出血管之外,所以气虚可以引起出血。不少慢性出血的病症就必须补气才能止血。凡是由气虚引起的便血,妇女崩漏,月经超前,月经量多或淋漓不止的患者,都可以服用归脾汤。在中医看来气虚出血的原因,归根结底都是由于脾气不足。中医把一个治疗气虚出血有显著效果的方剂,叫做归脾汤,顾名思义,就是使各处流散的血液重新回归到脾气的控制之下。
(三)气与津液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器官所分泌的液体,如胃液、肠液、泪液、唾液,等等,还包括水液代谢的各类产物,如汗液、尿液等。中医用字造词是非常讲究的,在津液方面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凡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都不可以叫做“水”。人们都知道,水是生命的源泉,是构成一切生物体的基本成分。人的体重约60%是水。不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需要水来维持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人可以三天不吃饭,但三天不喝水(包括食物产生的水和非经口的输入液体)便会死亡。中医自古以来就对水非常重视,把人吃的饭和喝的水合称为水谷,把饮食的营养作用叫做水谷之气,把饮食中的营养成分叫做水谷之精,在这些语词中总是把”水”放在"谷"之前。但是,当水谷变成人体的营养成分之后就不能再叫水谷,而称为"营”。营既能分泌津液,又能化生血液,更是能够补充脏腑之精的后天之精。这样一来,无论是水还是谷都不可能以原来的形式在体内存在,否则便是病态。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之后,如果体内还有谷物,就叫做“完谷不化”,这是一种疾病的表现。同样,如果身体内还有没转化为津液或水精的水存在,这也是病态。所以水和水气在中医学里都是指以水肿为特征的疾病。西医所说的脱在中医学中轻者是“津液亏虚”,重者是“津脱” ,没有脱水或水脱之说。
气生津、行津和摄津,津载气
与气血之间的关系相似,气对津液也有生、行、摄的作用。首先,气能生津。津液的生成来源于饮食经脾胃的运化而成,如果脾胃的气旺盛,化生的津液就会充盛。如果脾胃的气虚衰,那么津液的生成便会不足。其次是气能行津,气的运动变化是津液输布和排泄的动力,气虚、气滞可导致津液停滞,基至形成水肿,所以临床上用利水法治疗时常要与行气法召用。再者,气能摄津。体内的津液在气的固摄作用控制下维持一定的量。若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发生多汗、多尿、遗尿,及至尿失禁等病症,这时必须补气才能固津。反过来说,津液对气也有影响。津液和血一样能够载气,气须依附津液而存在,大汗、大吐、大泻等大量津液流失也可以引起虚脱(气脱)的危重病症,中医称之为"气随液脱”。由此看来,气与身体所有其他的组成部分都发生着密切的关系,它所扮演的角色也是多种多样,但可以大致归纳为生、行、摄三个作用,也就是产生、推动和固摄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