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铜博士在他的《精进》一书中,描绘了这样的一个画面:“他喜欢把几十辆小汽车沿着桌子的四条边依次排开,一辆一辆首尾相接排得笔直。如果有辆车被碰了歪了,就要立刻一分不差地复原回去,容不得一点偏差。哪怕跟我聊天他有时也会很认真,特别是在问一些千奇百怪的问题的时候……”
现实生活中,我每天都会经历这样的场景,我儿子玩起小汽车也一丝不苟。看到他这样“郑重”的玩耍,我心里其实特别着急,想着我的今日时间计划表,也想着我今年年初立下的flag,总想着偷偷溜走,去做我自己的事情。被他发现后,又不得不回来继续看着他玩小汽车。我幻想着要像他一样时间自由就好了,这样我就不用焦虑了。
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总是把自己安排得太满
为了确认是否真的有时间自由这件事情,我还真的上网查了很多资料。有一条TED的演讲,题目正是《如何实现时间自由》,赶紧点进去看看,期待有惊喜。演讲人劳拉·万德坎姆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记忆犹新。她有一位学员,某个周三晚上出去了一趟,回家发现她的热水器坏了,地下室全被水淹了。看着眼前的景象,那位女士十分沮丧。她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分一秒不容有任何浪费。焦急之余,她立刻着手处理,第二天找一个水管工,第三天找了专业的清理人员来处理损坏的地毯。她将这次事件的处理时间都算在她的时间表内。总共花了她一周中的七个小时。
当然,劳拉·万德坎姆在演讲中也做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在这周刚开始时就问她,“你能在这周抽出七个小时来参加铁人三项吗?”“ 你能在这周抽出七个小时指导七个有潜力的人吗?“ 我确定她会像大多数人一样,说,“ 怎么可能,你看不出我有多忙吗?“ 但是她最后不得不抽出七个小时,因为她的地下室都被水淹了,她挤出了这七个小时。实际上,无论多忙,她都为这次水管事件挤出了7个小时。
我们的“时间管理”,几乎都是将大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然后把事情列成清单并匹配好相应的时间。就这样按照自己的时间设定,一直往前跑,疲于奔命。曾几何时,“没时间”成了我们的口头禅,有时候是借口,有时候更是实情。幻想着下一刻立马就能完成任务,却不知道新的挑战紧随其后。如此这般,反反复复地折腾,过了许久之后回头一看,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我们终日忙忙碌碌,感觉时间非常有限,赶紧与时间赛跑,其实并不是时间真的不够用了,而是把自己安排得太满了。我们每个人的一天都有24小时,以前有,现在依然有。从早上6点到晚上10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你的眼中不再有时间的概念,只有做不完的事和项目。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说:“不能让自己享受一次悠闲自得的人,并不是一个自由的人。”
如此看来,人之所以会焦虑,想要寻找时间自由,其实是给自己悠闲的时间太少,以至于没有了喘息之机。
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总是对标“牛人”
我的朋友小北曾经也跟我抱怨过,时间管理也让他心力交瘁,那是另外一回事的焦虑。
故事是这样的,大概三四年前,小北阅读了很多时间管理的书,这让他对时间管理兴趣大增,随即也参加了某个时间管理的训练营。一开始的时候,他每天的状态就像是打了鸡血,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社群打卡,“时间管理万岁!”之类的口号,大家兴致昂昂地开启新的一天。家里客厅,卧室,厨房,冰箱上贴满了时间计划表,甚至每完成一件事情都用秒表记录自己的有效时间,然后还在相应的表格内画“✔️”。晚上的时候,雷打不动肯定是要完成这一天的日总结的,比交工作日总结还勤快。当然,他自己也非常认真地定义好了有效时间,那就是专注做事的时间,状态不好的时候,分神的时间是不算在内的。那时候,他每天的有效时间可以保证在4~8小时之间,4小时是保底的,他成就感爆棚,甚至多方跟我炫耀,我也羡慕不已。
可是没多久,他就开始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张口闭口就说自己懒得不行。这样180°的大转变,激起了我的好奇,一问之下,他懊恼地说:“TMD,不比不知道,训练营社群的老师和一些同学,8小时是保底的有效时间,多的时候12小时。我以为自己拼尽了全力,只不过是人家的起步。”听完他的这番回答,我哭笑不得,虽然当时的我并不懂时间管理,但是我坚信时间管理是自己的事儿,与别人无关。
本来在时间管理APP上记录时间,每天的社群口号已经让小北的身心俱疲,但是他还与“最优秀”的人比较,久而久之就焦虑了。
其实,现实生活中,把牛人的时间计划表复制一遍,准备按部就班执行的人大有人在。可是没等执行一两天,就开始陷入了焦虑。牛人一天完成的工作量,他必须透支明天后天大后天,才能度过今天的煎熬。
但是,你不知道所谓的牛人的时间计划表到底有多少水分,就像我朋友小北不知道他社群里的老师同学们的有效时间有多少水分一样。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种自律到爆表的时间管理术,咱们这等平庸之辈这辈子是望尘莫及了。
我特别认同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到的第四代时间管理理念,也就是个人管理,找到自己做事的节奏,用好自己的生物钟,适当提升自己的效率。我想说普通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就很了不起了,何必去对标牛人。
之所以焦虑,是因为你总是一心多用
我们从小就被反复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可是,对于如何做到“合理”,又没有人教给我们通用,有效的方法。
于是,闲暇时,我们一边看电视,一边嗑瓜子,玩手机,跟人聊天;工作时,我们一边处理着工作邮件,一边与同事聊天八卦,还想着下次聚会去哪里;吃饭时,没有短视频调味,感觉吃啥啥都不香。我们认为我们已经将时间的利用率最大化了,但是事实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闲暇时更累,工作中频繁出错,于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和焦虑感扑面而来。
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从前森林里住着一群猴子,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每天过着平淡而又幸福的日子。某一天,一名游客穿越森林,将一块手表遗落在了森林中,恰巧被一只猴子捡到了。聪明的猴子很快就明白了手表的用途,于是它掌控了时间,所有猴子都要向它询问时间,它也成为了猴子王。得到便宜后,猴王便认为表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于是每天都在森林里找表。很快,猴王拥有了三块表。然而,拥有了3块表后,麻烦接踵而至。因为每块表上的时间都不同,猴王无法判断哪块表的时间是真的,当猴群来问猴王具体时间的时候,它也不好作答。长此以往,猴王在猴群中的威望大减,整个猴群的作息也变得混乱了起来。
正是通过这个故事,英国心理学家萨盖提出了“手表定律”,当只有一块手表时,我们能准确知道时间,但如果一个人拥有两块或以上的时间完全不同的手表时,我们不仅不能从中知道确切的时间,反而会陷入混乱,从而失去对时间的准确判断。
这也说明了是当我们一心多用时,专注力就会分散。申克·阿伦斯在他的《卡片笔记写作法》一书中,这样写道:“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
可见,一心多用会降低我们处理任务的能力,由此导致注意力分散,效率低,做得越多,焦虑越深。
对于时间管理,人们的主观感受常常不同,总会抱怨时间不够用,事情永远做不完,即便如此,还要与牛人对标,“一心多用”,殊不知,这一切只会让人更加焦虑。
采铜博士也说:“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深以为然。
如果一个人自以为是地做好了“时间管理”,其实不过是快节奏下的“赶生活”,不焦虑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