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文案

讲透品牌营销的文案书

思维导图

预言

在预言中,作者把这本书视为是一本讲透品牌营销的文案书,它以文案为切入点,以品牌营销为落脚点,来阐释如何通过文案来打造品牌、制订市场方案,真正将纸上的策略转化成对消费者心智、行为的实质影响与改变。

文案是消费者记忆的抓手

文案是消费者行动的推手

文案是构建品牌的先手

第一章、文本

做文案的三重境界:从文字的创作而始,到构建品牌文本,再到塑造品牌文化而终,文字、文本、文化,就是文案的三重境界。

1.品牌学说

品牌代表一种关系,无论多少种品牌学说,都有一个统一的特点,就是指向人类基本的心理现象。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品牌=产品+消费者的内心戏。

品牌需要打造3大系统:视觉符号系统;价值系统;意义系统(价值观系统)。

2.文本与心智

对于心智,权威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观点是:语言才是人类本质的中心所在。[1]伴随语言能力的产生,人类才有了心智理论。该理论认为,语言的用途不仅仅是交际,更重要是用于内在心智——我们无时无刻不与自己对话。心智是营销的主战场,语言则是影响心智的核武器。因此,品牌的核心价值要通过文本进行表达,品牌的个性和形象要通过文本进行演绎,从而建立品牌。

3.认识、认知、认同

认识—认知—认同,这也是消费者接触、了解并最终爱上一个品牌的过程。首先,记住品牌名、logo、产品设计与包装,了解它的基本属性,知道这个品牌是谁,是做什么的。其次,理解品牌的功能和品质,掌握品牌知识,知道这个品牌的产品有什么功用,跟同类产品相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别的优势。最后,和品牌建立情感和精神上的联结,产生“这就是我的品牌”的感觉。

本文举了BMW之悦和依云“活出年轻”等例子来说明。如宝马的品牌建设,从“驾驶乐趣”到打造了“BMW之悦”,用“悦”丰富自己内涵和社会形象。这是宝马“认识-认知-认同”的品牌建设全过程。

4.文本与场景、标签、社交、流传

营销不是为了占据货架,而是占据消费者所处的生活空间、信息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文化空间。

(1)品牌文本通过呈现场景,占据消费者的生活空间,激发用户需求,融入消费生活。

(2)品牌文本通过提炼标签,占据消费者的信息空间,传播品牌价值,主导用户认知。

(3)品牌文本通过创造社交,占据消费者的心理空间,形成社会联系,建立用户关系。

(4)品牌文本通过影响流传,占据消费者的文化空间,成为社会文化。

二、场景

场景决定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一句话,人无往而不在场景之中。对营销来说,场景是品牌进入消费者生活的入口,是品牌获取心智流量的接口。

1.场景的作用:

(1)场景是触发器(场景造需):人的需求总是在场景下产生,被场景激活的。

(2)场景是定位器(场景定位):场景决定了品牌在消费者生活中的位置,在消费者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

(3)场景是连接器(场景体验):场景为消费者制造现场感、代入感、仪式感,让消费者沉浸其中。

2.谈谈定位|场景视角

理论上,按特劳特和里斯的本意,企业必须寻找差异化,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定位。而实际上,我们的生活是由一个个场景组成的,从每天早上起来,洗漱场景、用餐场景、通勤场景、办公场景、学习场景、休闲场景、聚会场景、应酬场景、睡眠场景……我们在场景下思考,在场景下行动。所以,要让消费者理解品牌定位,最好是让消费者了解品牌所代表的场景,一个成功的品牌在消费者的生活中一定占据着一个典型的场景。有了场景,消费者就知道品牌在自己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就叫做场景定位!

3.场景的终极要义,“激发需求”和“触发行为”

(1)场景-激发需求

需求是营销的前提,场景就是对需求进行具像化、形象化呈现的一个利器。

消费者的需求经常处于沉寂状态,这就需要场景的存在,提醒他的需求是什么,唤起他的行为倾向。需求是营销的先导。换句话说,“谁最有可能买你(你的产品)?”这是营销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到产品最典型的消费场景。场景可以帮助品牌挖掘需求,定义人群和市场。

(2)场景-触发行为

现代营销注重行为学(电商和大数据的赋能),企业可以更直观研究消费者行为,营销转而关注各种行为变量,如触达、活跃、留存、购买、裂变等。但说到底,如何改变人的行为?只有一个人想做某件事,并且有能力做到,还有外在因素提醒他、推动他去做的时候,他的行为才可能发生。我们认为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最重要的是改变他的态度。但是人类的头脑是顽固的,态度不会轻易改变,改变环境就容易多了。我们一生中大多数行为并非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受到环境的影响。场景变了,人的行为就会跟着改变,行为变了,也会迁移默化改变人的态度。用场景导入产品是非常重要的技巧。文章列举了如HFP推广寡肽原液产品来进行说明,将特定场景与产品进行绑定从而在消费者的头脑中建立产品印记。

4.如何构建“品牌的场景”?

对品牌的文本创作而言,从时机、场合、动作、频次这四大变量出发,帮助品牌构建场景。时机是时间变量,场合是空间变量,动作和频次是行为变量,透过场景的时空观,掌握消费者心理,引导消费行为。通过具体广告例子来阐释。

(1)时机:如早晨来一杯咖啡,是雀巢最大的消费场景;和咖啡争夺早晨时间的还有果汁;啤酒品牌1664聚焦下班的场景“下班夜多彩”。

(2)场合:如飘柔主打柔顺:柔顺在什么场合更打动消费者?大多数男生心中理想的女生都是黑长直。所以设定在爱情场合——邂逅、约告白、求婚、结婚等各种与爱相关的场合,代言人都是情侣的形象出现在屏幕上的。

(3)动作:如舒肤佳“洗手吃饭”;可口可乐“分享快乐”(分享场合,昵称瓶,你想和谁分享我的可口可乐?)

(4)频次:如大宝说的“大宝天天见”,但有时候也会可以追求低频次,如DR“一生一枚”。

三、社交

1.社交时代

品牌的本质是社交。

因此,今天的品牌建设,必须在内容输出方向与消费者进行共创,打造自有阵地,与消费者建立互动,形成共振。只有这样,品牌才能培养出自己的粉丝群体,和用户形成一个共同体,从而实现话语共建,利益贡献,价值共鸣,品牌共振。从传播到沟通,再到社交,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一步步加深,这一品牌模式的变迁,反映的是社会话语权去中心化,营销话语权从企业向消费者转移,以及品牌建设的用户主体性确立。品牌想要和消费者形成社交,就需要知道用何种方式与消费者建立对话,理解目标群体生活方式和所思所想,必须清楚与消费者沟通时候品牌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这也是创作文本的时候,必须考虑的人称、人群、人设。

2.人称:最基础的人称就是“我、你、他/她、我们”,例如中国移动——全球通、神州行、动感地带,品牌细分的经典案例。

(1)全球通:我能,表达是精英阶层的价值观念——我能,紧扣中国飞速发展,自信向前的社会主旋律,塑造一个坚持梦想、追求自我的品牌认识。感受下全头痛的文案:走到比自己想象更远的地方,我能!客户100个问题,你能给他100个满意的答案吗?我能!

(2)神州行:我看行,代表大众阶层的消费意识——所以神州行的文案非常朴实,就像用一种拉家常的方式给家里的叔伯大爷推荐手机卡,塑造亲和力,口碑好,大家都选的品牌认知。

(3)动感地带:我的地盘我做主,用年轻人的语气和语调来创作文案,例如,移动QQ,走到哪里都能Q。“我”很适合表达消费者的自我主张、价值观和态度,所以尤其适合主打年轻人。

3.人群:写文案不是自说自话,是面向鲜活的人群对话

如果消费者认为你所说的东西跟他无关,他就不会痛听你说,你要想象消费者就站在你面前,用文案告诉他你是谁?为什么要买你?本文用SKII《她最后去了相亲角》这个案例,《她最后去了相亲角》在广告中完全不提产品,全部聚焦在女性的价值观表达,将“目标用户”从“女性”进一步压缩到一个更具体的更明确的人群“剩女”。这看似受众面更窄了,却更具有感染力和传播张力,助推品牌营销变成社会议题。

4.人设:成为消费者理想形象的化身

品牌人设的意义:向消费者展现一个理想的自我。品牌只有成为消费者理想形象的化身,成为消费者自我风格、个性的投射,它才会被人发自内心地认同、热爱和支持。

阿德勒理论说,人们是会在突显自我,融入群体两个维度之间来回摇摆。当你买一件衣服的时候,到底是追求“突出自我”还是“融入人群”,这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消费动机。“从众”和“出众”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营销方向。“从众”帮助我们融入社会群体,降低风险,会强调行业领先,销量领先等。“出众”强调个性、真我、做自己的品牌。综合个体和群体层面来看,在享乐和控制之间,在融入和独立之间,就是品牌个性与形象的机会所在。能够反映人们所对应的原型的事物、品牌、文化作品就会获得人们自然、内心深处的亲近与认同。

4、如何流传?

文案要想具备社会流传力,对广大消费者产生强大感染力,也应该在音、形、意三个层面下功夫。

在音的层面,文案要通过口语化的风格,通过押韵及各种修辞手法的应用,迎合消费者的语言习惯。在形的层面,文案要通过重复、对比的语言形式描绘意境,迎合消费者的审美习惯。在意的层面,文案要通过唤起消费者内心的快乐、希望与认同,和消费者的情感及价值观念结合在一起,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习惯。对品牌建设而言,最高目标就是成为消费者的一种固定消费习惯,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音、形、意相融合的文案最能符合消费者的语言习惯、审美习惯、心理习惯,形成社会文化,获得强大的社会流传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