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地方熟悉了,渐渐地经常泡图书馆的同学也就混了一个脸熟,慢慢地在图书馆结下了一段段令人奢望的友情。在图书馆这个占校园面积不大的地方我接触到了保送研究生的优秀毕业生,接触到了靠自己的努力考进名校的研究生,也接触到在毕业前签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的。。。。。。
认识一个学长,比我高一届,他身材瘦小,而且身体不好,经常吃药。也就是这个学长成了我最佩服的学长之一:他第一专业学计算机,然后转专业学习数学,后来有点抵触又转去了地理科学与环境学院学习地理,呆了一周又转回数学。
仅仅是这么一段经历就不得不让很多在校生佩服。接下来还有更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个英语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这已经很难得,而且他的分数很高拿到了校级奖学金。在大四考研的时候他一直钟爱哲学,最终考去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哲学。平时喜欢研究诗,学习之余就在空白的B5纸上琢磨一点诗。不仅仅如此,他还学习了日语、韩语、俄语、德语等等简单的口头交流应该不是问题。也许在大部分人眼中这仅仅是个学霸而已。是的他是学霸,可是我没遇到一个比他更厉害的学霸。
也许是待的时间久了,留在这里的故事太多,在高年级的图书馆学友离校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对这个学校深深的感激和眷恋。对我来说我忘不了坐在地上,面对着一整排书架翻着自己喜欢的书籍,像朝拜者一样对之顶礼膜拜;忘不了晚自习一个人留在借阅室,一人霸占整个图书室的场景;忘不了几个书生蹲在图书馆门口畅聊,在思想的天空自由猖狂;忘不了遇到德高望重的老师对我衷心的指点像是开启了我天眼一样,思想不再局限;也忘不了大晚上我鼓起勇气替学长递上为他喜欢的姑娘写的诗。。。临近毕业那段时间几乎天天来图书馆,暗自告诉自己也许这是最后一次了,在离校之前还不知道能不能再来一次看她。。。。。。
母校图书馆叫逸夫图书馆,后来读了几本邵逸夫的传记,感觉邵逸夫是一个人生完美的人!事业有成,慈善很大,婚姻美满,身体长寿。。。。。。是真正的人生大赢家,而邵逸夫也成了自己非常欣赏非常崇拜的偶像。
毕业以后,学习读书的资源不再那么方便,从第一份工作在青岛,渐渐就养成到当地公共图书馆借书看书的习惯。从六月底毕业到八月中旬走进青岛市图书馆,又遇见一排又一排的书架就像是久别的老友。学长跟我说过一句这样的话,“哲学家都是国王。”起初我并不理解这句话,随着我再次以久别重逢的朋友站在那浓缩着人类思想的书架面前时,我开始理解这句话了,因为站在这一排排书架面前时我内心有一种君临万物的感觉。我深深地感觉到这就是我的家,我比在馆的任何一个人都值得站在这地方。是的,这种感觉太过霸道,可是我无法抑制这种感觉,这是我内心真真实实的感受。我不是哲学家,我也没有见到更没当过国王,所以我始终觉得内心的这种感受就是“精神世界的国王”。或者可以说当国王也就是这种感觉,甚至还不及这样的一种感觉。
之后去过不少地方,也出去旅行过,但凡有机会都会去当地的图书馆看看书,到当地的大型书店转一转,更多的是在寻找一种精神的归属感。到目前去过的图书馆有青岛市图书馆、潍坊市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杭州市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海南省图书馆,有时候有机会还会混进大学的图书馆。为什么说混进?因为大学图书馆管理严格,一般需要门卡,但凡能避开的时候也会趁机潜入,但这却不值得效仿。
反思自己的阅读生涯,读书多、笔记多,然而自己写的东西少。一直以来想写点东西,可是觉得自己虽然书本理论多,好多东西是需要实践检验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盲目写出来是正确的还好,如果是错误的那岂不是毒害了别人。后来想想一种学术观点都有可能赞成和反对都同时存在,也就是这种争议推动了理论的发展。而且每篇文章、每本书里面的观点就是代表作者的,我们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这样看来观点错了是没有关系的。我希望接下来能多读书的同时能写出一些有价值、对社会有意义的文章。
首先感谢父母给了我生命,然后我感谢生命中让我结识了书籍。书的情缘何时了?这我给不出答案。可是我知道我不想了结。在这短暂的一世中能找到一件自己钟爱的事,并且非常容易就能得到的一种状态,实属不易,实属庆幸。有时在想如果我双目失明看不了书怎么办?也许对书的渴望会让自己更加爱护自己的身体,更加爱护自己的眼睛。纵使我双目失明我想对书籍的渴望也会让我在摆脱一段无法阅读书籍的痛苦之后我会重拾盲文续接阅读生涯。(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