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工作几十年,对幼儿园的了解是停留于表面的。从没有深入地去研究过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和小学之间该怎样做好“衔接”,幼儿园做幼儿园的,小学做小学的。
周五上午,去参加“幼小协同 双向成长——沙坪坝幼小衔接第六研修共同体2021—2022学年下期工作会”,深入地走进了隔壁的映泉幼儿园。在这个共同体里,融汇沙坪坝小学是组长学校,映泉幼儿园是副组长学校。
本学期的第一次交流活动设在了映泉幼儿园。一上午的参观,交流,学习,让我对幼儿园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走进校门,测温,例行检查。小不点儿们也在两条通道中进门,测温。
美丽的园长笑盈盈地走出来,给我一个激动的拥抱。她热情地带领我参观她一手打造出来的园子。
园子比较平整,操场在中间,右边是两层的教学楼,四周就是园长妈妈为孩子们打造的乐园。
我是第一次走进映泉幼儿园。园长妈妈带着我一边参观,一边讲解。
进门左边的角落是玩沙池。看着这个玩沙池,我就兴奋起来。沙,是每一个孩子从小喜欢玩耍的东西。几乎每个儿童都有一套玩沙的工具。幼儿园将玩沙池分成了两格,一格是水沙,一格是干沙。不同的沙子,给予儿童不同的体验。
玩沙池旁边是演出服装柜。柜子里挂着各种各样的演出服装,服装下还放着很多道具。有长长的龙,可以敲打的鼓等。
服装柜旁边就是一个小型的主席台。主席台上的LED屏幕上显示着今天活动的主题:“幼小协同 双向成长”。
走过主席台,就来到了自由玩耍区。有两个水泥柱子做成的“山洞”,有轮胎做成的“秋千”,还有木板搭成的“天梯”,以及幼儿攀爬架。园长妈妈介绍说,这些幼儿玩具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协调能力,从最初的胆小怕事到后来的勇毅坚强,孩子们的成长是可见的。
穿过操场,园长妈妈就带着我走进教学楼。从多功能厅出来,就看见小朋友的签到台上放着两张记录单。记录单上贴着每一个儿童的照片,每一个今天进园的孩子就在照片后面贴上一个黄色的笑脸。
看见这个小版的笑脸,我想起了那个“入学困难户”的故事。
那是2014年的9月,我刚刚来到融汇沙小。我遇见了融汇沙小的第一个“种子”学生。因为上一年级不太适应,从开学第一天就开始哭不愿进校园,一直哭到10月22日。
从9月3日发现这个孩子开始,我就用“笑脸”“哭脸”对孩子每天进校的情况进行记录。原来,幼儿园还真是这样给每个入园的儿童作记录的。我歪打正着地用对了方法。
正回忆着,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到了。一群3岁左右的幼儿排成两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向操场。“园长妈妈好!”“你好!”“园长妈妈好!”“你好!”听着一个个幼儿用那奶声奶气的声音向园长妈妈问好,园长妈妈笑眯了眼睛,亲切地与幼儿互动着。
不一会儿,园长妈妈带着我走进了幼儿教室。教室很方正,比小学的教室小很多。座位也不是小学的“秧田式”,而是那种比较自由的组合式。看上去温馨、开放,没有小学教室那般拘谨和严肃。
走到后门,园长妈妈特别给我介绍了“安吉游戏课程”。
教室后门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其中有两本像挂历大小的大本子。园长妈妈介绍到:安吉游戏课程注重孩子们在自然状态下的观察和表达。这是孩子们的观察记录,幼儿主要是形象思维,所以用线条来表达。然后,老师再和幼儿进行对话,并将幼儿的语言一一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老师再将幼儿的观察记录和对话记录进行分析,寻找幼儿的兴趣点和生长点。
安吉课程的优势在于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不就是我多年以来梦想着实现的教育的样子吗?尊重孩子,记录孩子,引导孩子。我联想到德国的幼儿教育,芬兰的幼儿教育,他们不允许成年人轻易去给孩子做出判断,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对幼儿进行一对一的记录和分析,这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案例分析式的指导,使教育的实施更加精准,更加有针对性,也更能触摸到幼儿隐性的“思维触角”,引导幼儿的思维和语言等方面的成长。
我感受到了安吉课程给幼儿带来的自由和对天性的尊重,也感受到了课程给执教教师带来的挑战:老师对儿童的行为和语言等信号要有足够的领悟和认识,基于对儿童的了解,基于儿童的人格教育,基于对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等等。我们现在的老师,有这样的能力吗?有这样的研究意识吗?
我陷入了沉思。
参观完后,大家坐进了会议室。听取了共同体拟出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学和幼儿园进行了交流,教委专干也进行了指导。
对于幼小衔接工作,回想起来经历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九十年代初期,小学里有学前班。那是幼儿读完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后,再到小学里来读一年学前班过渡,以适应小学的生活。
“学前班”,既不是幼儿园,又不是小学。当时,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还记得我在的第一所学校的学前班。在教学楼一楼的边上,只有一个班。教“学前班”的老师是一位资深的老教师,好像是快退休了。她胖胖的身材,总是穿着不同的花裙子,总是把自己身上弄得香喷喷的。
“学前班”的孩子们都有些怕这位胖老师,但胖老师却得到领导、同事和家长的认可。因为,经过她训练一年的学前班的孩子,入学读一年级的时候就很轻松。
胖老师教“学前班”,我教一年级。我们在同一层楼,一年级的教室在这头,“学前班”的教室在那头。那应该算是我第一次接触到的“幼小衔接”吧。
“学前班”的老师很负责任。初出茅庐的我教一年级,也很负责任。
我们放学的时间应该是一样的。但有时候,胖老师的“学前班”比我的一年级还要放得晚。放学后,我常常走近“学前班”,看胖老师如何教导“学前班”的孩子,指导他们写自己的名字和拼音字母。
第二阶段是在进入2000年后,我来到了树人小学。学校里也有一所幼儿园。走到幼儿园的走廊,你就能感觉到一种天真烂漫的轻松和愉悦,一走到小学部,就令人压抑。
幼小衔接,该怎样在“衔接”上去下功夫?该怎样去帮助幼儿去“适应”“准备”?我们还在探索的路上。
第三阶段是来到现在的学校。我们开发了幼小衔接的新生入学课程。在每一年的新生入学准备活动中,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中进入到小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