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减重并不是阶段性的目标,而是一场彻底的生活革命
最近接诊的人群里,有一位我很熟悉的患者。前年来到门诊开始减重的他,年龄37岁,身高172cm,体重76.8kg,减重4个月,结束时体重66.6kg,在多次出差有外餐的情况下,平均每个月5斤的体重下降,已经属于比较优秀的成绩了(医学健康减重推荐的减重速度为2-3kg/月)。
而且更为难得的是,在为期4个月的减重期,他建立了良好的运动习惯,也掌握了饮食搭配的原则,在2018年年初圆满结束了第一个阶段的减重。
然而这个成绩维持了半年多,他的体重就再次增减到了76.7kg。在复诊过程中,他道出原因。在减重成功后,他想通过增加饮食和运动的方式,提高身体的肌肉含量,进一步改善体成份,从而提高基础代谢率,在减重的同时向传说中的易瘦体质靠拢。
然而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他的饮食量增加了,运动量没能随之增加,反而逐渐停掉了运动,于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的体重就逐渐地恢复原样。
自行减重4个月发现成效不佳后,他再次来到门诊,开始了由营养师跟餐指导的第二次减重,目前减重开始2个月,新的体重已经降到71kg。
点评:减重过程中为自己设定目标值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阶段性达标并不是减重的胜利,只能算是减重旅程上的一个小目标,如果浅尝辄止,终究难以巩固胜利的果实。
在减重之前,必须能够理解,只有下定决心,彻底的对自己的生活饮食习惯进行梳理,才能真正的走上健康减重不反弹的旅程,赢得最终的胜利。
2.可持续的减重方案,其落脚点在于一朝一夕的饮食与运动安排,而不是体重秤上的数值
最近,我妹妹也加入了减重的行列。对这个话题已经念叨了2年的她,在今年这个春光明媚的3月认真的开始了产后的第一次减重尝试。
减重开始后的她,有了一个新的烦恼,也是减重历程中大部分人都存在的非常典型的表现,那就是天天盯着体重秤,心情随着体重秤数值的起落而起起伏伏。
今天体重下降很好,那非常开心,浑身上下洋溢着减肥的动力,觉得自己明天就能立马瘦成一道闪电,照亮隔壁小鲜肉曾加无动于衷的双眼;
明天体重有轻微回升,顿时开始怀疑人生,我吃得这么少,基本全是草,为什么体重还不下降?听说有人喝凉水都会胖,是不是我的体质有问题,注定减肥不会成功?
内心戏丰富,说明思维灵活,但在这项能力用在减重这件事上,则会消耗自身心理能量,引起心态波动,反复3-5次后容易选择放弃,将自己划定为瘦不下去的人群,不再继续努力。
其实,体重秤上的数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当天的饮食、饮水、食物的咸度、运动量、排便这些直接影响因素,以及熬夜引起的水肿、生理期排卵期的激素波动等间接因素。
点评:在减重之前首先要能够理解,本身减重时的的正常体重下降过程就是一个波动式的下降,不存在直线式下降的减重。
只要为自己选择了合理健康的减重方案,做好一蔬一饭的搭配,做好自己的运动安排,整体来看,体重变化曲线是一个下降的趋势,就说明方案有效,应该继续坚持执行。
3.肉来如山倒,肉去如抽丝,摒弃走捷径减肥的心态,才不会落入不良商家的圈套
所谓不良商家,自然是指那些宣称自己可以帮助别人快速减肥而不顾消费者身体健康情况的商家。
减肥药在临床应用中证实安全有效的有奥利司他、利拉鲁肽、纳曲酮、安非他酮、苯丁胺和托吡酯等,就我国而言,食品药品监督总局批准上市的目前只有奥利司他一种。
各种电商、机构宣称的神奇减肥药确实能达到快速减重的目的,但在这类减肥产品中多含有违禁成份,比如因严重心血管不良反应被弃用的西布曲明和氟苯丙胺。
而营养代餐产品,其成份多为膳食纤维,如果能够合理应用,在低热量均衡饮食以外辅以代餐产品,确实能够减少减重人群的饥饿感、增加饱腹感,提高减重方案的依从性。
但是,如果单纯依赖营养代餐产品,其效果与节食减重相同,会导致肌肉量下降,基础代谢率降低,长远来看,不仅达不到真正的减重目的,还容易反弹,并会增加再次减重的难度。
点评:错误的减肥辅助方式的选择,会加大减肥的难度,而那些添加了违禁药的瘦身药、瘦身饮料更是会造成心脑血管中风、肝肾损害等危害。
放弃走捷径的想法,为自己制定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然后攻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