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真相》是秋文心理创始人之一徐秋秋女士的著作,我非常喜欢,并把它看作重建幸福人生剧本的教科书。今天又一次在全民幸福社App心理学读书书平台,聆听了《生命的真相》拆书第八讲《情绪到情感的转化》,受益匪浅。
情绪和情感在感觉上是有不同的。听到“情绪”这个词,第一反应会趋向于“负面情绪”。而“情感”会让人感觉有温度,相对舒服的一个词。事实上,我们有情绪,平时说这个人比较情绪化。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家就可以通过《生命真相》这本书去诊断这个人,就是他的情感有太多的未被满足的情感。或者是因为未被满足,他产生负面的情感,而负面的情感就会产生负面的情绪。正向的情感的流动,就会产生正面的情绪的表达,情绪不光有负面,它也有正面的。比如说快乐,喜悦、开心,感恩,然后这些都是正面的情绪的表达。包括大家平时在家里面,如果一家人很和谐,互相开开玩笑。这都是比较正常的,但是往往我们一听到情绪就认为不好,那是因为我们更多的时候陷在那些负面的情绪,愤怒,焦虑,抑郁里。
其实,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我们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就需要去思考,是哪部分情感没满足。然后我们要用情绪去表达我的这种不满足,从内到外,事实上就等于一个孩子从小到大需要的情感。小的时候是婴儿需要安全感,因为刚生下来没有生存能力的,然后再长大,他需要被人看见,孩子特别希望被人拥抱,需要连接感,后来有了自我,就需要存在感,自我发展了以后,做事情,就特别希望被表扬,因为表扬了就有价值感,所以存在感以后就会产生价值感。我们也要自我价值感,价值感多了,不停地被说,“你是个很有用的孩子”,“你是个特别有价值的孩子”,那就会产生力量感,无力对应着的就是有力量。力量感更强了,就会在群体里发展出责任感,责任感再强一点就是成就感。有的时候我们也叫使命感,所以逐步逐步的,这些感觉一直发展成正向的,这个人就会变成一个,对自己,对社会更有用的人,自己也比较有力量。
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很多孩子,或者是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被满足这些情感。比如我们有不安全感,小孩子有亲子中断,被妈妈放在家里,没有人管,送给别人。造成不安全感,然后被拥抱的少,被看见的少,没有人看见这个孩子,情感被隔离了,就造成了剥夺感。没有被肯定和欣赏,就会有挫败感,然后自卑感、无力感,无助感最后变成无望,就是我对这个世界好像是没有用的,这是一个没有意思,无趣的世界,内心就会是“我是没有人帮助的”,无力、无助,无望是成年人表现出来的特别深的,限制性的情感状态,限制性的信念,都是由此产生。
秋秋老师给到我们的建议是:我们只有活在情感的正面的流动里面,无论小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过。现在我们就可以刻意的这样,去情感式的表达。一旦这样的话,我们就能在自己在关系中创造出更多的连接流动。然后愉悦感,幸福感,价值感就都会提升。提升自己的价值感,提升他人的价值感。有一个关于正向情感的表达的练习,特别好,大家可以到全民幸福社APP《幸福的真相》拆书学课第八讲里跟着做一做。还有一个处理方式,就是把我们最想从别人那儿得到的,给到别人,也等于从另外一个角度上获得了这个能量。
此刻,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话:“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 满世界几十亿人,我们再找不到一个这样的自己了,其实这个自己就是老天送给我们独一无二的礼物,我们应该是成就自己,把自己培养得越来越好,然后展示出来,让自己变成一个更有用的人。
我特别喜欢秋秋老师说的一段话,在这里也分享给大家:
唯有情感能够转化情绪,所以特别希望大家能够记住这句话。把所有生活里的情绪化,情绪化的行动,情绪化的表达,转化成情感的流动,情感的表达。那这些情感的表达,就能够去满足你的安全感,连接感、存在感、价值感、力量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这些是别人给不了你的。只有你能够满足你自己。小的时候父母养我们,他们不是完美的人,每一个感觉不一定都能够给我们完善。但现在我们长大了,这些正向的情感,我们可以给自己,也可以去创造了,所以祝福大家能够活在自给自足,自我补偿、正面正向情感中,把自己培养成一个特别能够感染到别人,能够做一个感恩的人,能够给世界带来更多的一些感动、美好的链接。
202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