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了一篇《“羞辱的文化”:一位赴美母亲对国内教育的反思》,不知道是不是美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方面的侵袭,暂且不管这些了,总之引起了我许多的共鸣和思考。文章中说到作者的孩子在美国的学校自己跟老师沟通完全没有任何障碍,而在国内她则是一个胆小的,有事情不敢跟老师沟通的孩子,包括在美国的中文学校也一样。我想我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孩子在学校里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都不会去跟老师沟通,就算我磨破嘴皮子他也会临场退却,最终选择沉默。问题在哪儿呢?其实不是老师太凶,导致孩子害怕老师,而是我们太多成人的思维方式不对导致的。先从我自己来说吧,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应该都是记忆深刻的,没有人对自己的孩子施行过什么赞赏赞美教育,几乎都是当别人夸赞我们的时候,听到的都是自己父母对自己的贬损,以示谦虚谨慎的作风,以至于自己在成年之后要费很大的精力去修复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我们的父母,包括我们自己当了父母之后,都是以发现自己孩子的短处为己任,时刻不忘提醒孩子哪里做的不好,以期改正之。虽然我们看了很多的育儿书,懂得了很多理论,也知道赞美和赞赏的重要性,但深入骨髓的自小受到的教育和影响还是在关键时刻影响我们的语言和行为,还是让我们喋喋不休于孩子种种的不是,哪怕他有很多的优点,却总被我们忽略。老师也是一样,并且更加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并不断提醒以期望孩子改正。比如孩子敏感,胆小,好动,是我们最为苦恼的一些问题。如果看这些性格的优点,敏感的孩子有艺术气质,有极为丰富美丽的内心世界;胆小的孩子懂得判别危险,逻辑性往往很强;好动的孩子体力充沛活力无限,行动力和勇气往往很强。但是我们没有看到这些,这些往往是老师跟家长反应的,还有家长心里最纠结的问题。老师和家长都力图让敏感的孩子不要那么善感,让胆小的孩子变得勇敢起来,让活泼好动的孩子安静下来,我们无疑都在想方设法去补孩子的短板,更是要去修改孩子的个性。我们成人都是善意的,哪怕是温和的去干涉孩子,都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打击,他看到的是:老师或者爸爸妈妈觉得我不好,觉得我不行,不喜欢我,不信任我,他感受到的是羞辱。所以他会选择拒绝交流,并且更加逆反叛逆,因为他看不到最亲爱的人对自己的肯定,对孩子来说,最亲爱的爸爸妈妈还有最尊敬的老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是自己获得自信最直接的方式,也是孩子生活和追求的最终目标。
同期还看了一个《致楼下嘴贱的大妈:我凭什么听你的?》那些嘴贱的大妈们的共同点是:看不得别人好,只能自己好!自身优越感爆表,处处好为人师,唯我独尊!其实这些嘴贱的大妈们就是自小受到羞辱的文化教育的典范,从小时时处处被羞辱被试图修改,最终短处没变长,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在成人的恣意践踏中消失殆尽,导致自卑无比,最终自卑到自我膨胀,处处以羞辱他人为乐,走到哪里都要表白所有人都不如自己,以此来捡拾自己碎了一地的自尊,多么的可悲。
再说说我家儿子,可以说优点一把一把的,做事认真专注坚持,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学习习惯一直不错,有爱心和同情心,细心贴心,知道关心别人,还有强烈的好胜心,有强烈的秩序感,有礼貌,从来不乱丢垃圾,爱护环境,还有敏感的心思和谨言慎行的习惯。就是这样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在老师的眼里也是毛病多多,比如胆小,比如不善于同老师交流,比如不积极大胆的参加班级的活动,我想,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总是希望孩子们去改正成人心目中所谓的缺点,所以即使我看到了孩子的种种优点,但还是容易被这些缺点影响到,因为整个社会就是这样的氛围,所有的人都希望去改正缺点,包括我们自己,也常常被自己的缺点搅扰到自己的生活,其实不认同自己的这些缺点,就是不认同自己,所以每分每秒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纠结与折磨中,情绪也在千变万化中时好时坏。关于缺点的纠结根深蒂固于我们的内心深处,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渗透入我们细胞的每一个角落,在任何一个合适的时刻就钻出来爆发。我们的教育就在这样的情形下传递,我们得到的是什么,传递给孩子的就是什么,改变,要从何做起?
如果自己的原生家庭给自己的是宽容和理解,那自己在做了父母之后就更容易宽容和善待自己的孩子,如果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是喋喋不休的否定,那自己在成为父母之后就不容易从这样的阴影中走出来,更多的是把自己曾经受到的折磨反射于自己的子女。哪怕自己受到过各种教育,哪怕自己也时时在反思,但改变起来真的很难很难。从今天开始,接受自己从原生家庭带来的这种性格,不要因此自责,在自己说错做错之后真诚的跟孩子道歉,碰到事情多想想孩子的优点,在心里多说:“这没什么。”孩子需求多多的时候多想想:“上天给了我一个高需求宝宝,他的需求跟别人比多一些而已。”改变,从今天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