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刘恒为人颇宽容平和,他还是代王时“贤能圣德仁慈孝顺已天下闻名”,成为汉天子后,在政治上谦和仁善,历史上对汉文帝的评价多是赞美之辞。如司马迁称赞汉文帝的统治“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班固赞美文景之治“美哉”,欣赏汉文帝“以德化民,躬修俭节,思安百姓”的美好品行。
汉文帝(前180—前157在位)“美德”,体现在他颁布的各种各样诏令,他使自己的统治趋向仁政。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汉文帝一登基就下诏大赦天下,要求废除连坐法,诏曰:“今犯法已论……其除收帑诸相坐律令!”他认为犯法者已经伏法受到惩治,不应该牵连到其妻子儿女身上,这种连坐之法应该予以废除。汉文帝废除连坐法是我国刑罚历史上的一个创举,形成了文帝时期的宽和刑罚风气。同年三月颁布《养老诏》:“老者非帛不暖……子孙孝养其亲?”汉文帝认为老人不穿帛做的衣服就不会感到温暖,吃不到肉就感受不到温饱。同年又下《振贷诏》要求有关部门提交振贷的有效措施,确保中央补助可以全面惠及弱势群体,令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减少矛盾对立,保障社会安稳和谐。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正月,汉文帝颁布《开藉田诏》:“夫农,天下之本。”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同年九月又下《劝农诏》,明确地表明把发展农业作为天下之本,并且认为百姓辛勤劳作却要交纳田租赋税,这是本末倒置。文帝在位期间为鼓励农业生产, 吸引农民回归田地耕作,采取了减免田地赋税的方法,改变了当时浮躁的社会风气,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下达《除诽谤訞言法诏》(公元前167年),废除诽谤罪,广开言路,让臣民不再为说错话而惶惶不可终日。还废除了将灾祸转嫁到下人身上的巫术仪式。他还废除了“将所有欢乐集中于他一人身上”的习俗。假如他独自因献祭而获得好运,而人民没有分享这些好处,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就使“他的无德加重了”,他让山川神灵处于一致公平的地位。他知道如何如何尽量让自己显得卑微。汉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以及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三月文帝又颁布了《策贤良文学诏》《求言诏》,营造了一种求贤士、觅良谏的社会美好风俗。
当匈奴人侵之际(公元前162年),他姿态卑贱地承认道:“因为我不完美,所以我没有能力将自己的美德传播到远处。这就是为什么荒外之国未曾柔服,四裔之民不能享有太平的原因。”在战争与亲近的结盟的关系两者之间,他更倾向于后者。当不得已要进行战争时,他下令士兵“不要深入敌国国土太远,因为会惊扰百姓”。当南粤王自称为“武帝”的时候,汉文帝并没有深感烦恼,帝对南越实施安抚政策,提供了其发展生产所需的铁器、农具、马牛羊等;尊重南越习惯和风俗,还派人重新修缮赵佗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的祖坟,并派人守护在那里,定期祭祀;撤掉进攻南越的军队,还封赵佗的兄弟做官。在文帝的诚意下,赵佗甘心向大汉称臣,从而赢得了与南越的和平,赢得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当帝国遭受旱灾、蝗灾时汉文帝“加倍表现出了他的仁慈……他缩减自己的穿戴花费,还开仓赈荒”。
他在位的二十三年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没有新增多少,还要求自己宠幸的妃子慎夫人节俭;穿衣服不能过长拖地,房间的帷帐要朴素不绣花。又有《不作露台诏》《却献千里马诏》放弃建百金露台,拒绝接受千里马,爱惜民力民财。甚至修建自己的陵墓霸陵时,下令工匠用瓦器而不用金银等贵重物品装饰。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在未央宫驾崩,去世前,他专门就自己的丧葬之事留下遗诏,明令自己的丧葬仪式一切从简,不得铺张浪费。在这篇遗诏中,他大胆地移风易俗,改革丧仪,体现着他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开明的丧葬思想。
严可均所编辑的《全汉文》卷一中收录有文帝的三十三篇诏令,这些诏令主要来源是《汉书·文帝纪》和《史记·文帝本纪》,还有选自《汉书》中的《匈奴传》《晁错传》等。诏见其性,汉文帝在位期间为政平和,重视农业生产,易刑睦边,关心百姓疾苦。因此,在汉文帝现存为数不多的诏令中,可以看到他在施“仁政”“民政”的同时,也借力推行风俗教化,福泽国民。阜阳师大教师宁峰博士作了一个列表:
汉文帝之所以采取“以德治国”措施,具体原因很多。
一是说汉文帝刘恒原为代王。代,地处北方边境,自然条件较差。他居代十七年,也经受了一些磨练。他即皇帝位后,能够体恤百姓,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减轻赋税和刑罚,提倡节俭。
二是说汉文帝是在位时间超过10年的前汉诸帝中的第一个。他在位的时间超过了以前两代皇帝总的统治时间,他的皇位又可以稳定传给自己的儿子(汉景帝),这赋予了汉王朝迄今所缺乏的那种延续性和长期性的意识。相对地说,这两代皇帝统治时期没有威胁帝国存在的事关王朝兴废的问题;它们都采用了旨在稳定社会和经济形势和巩固中央政府权力的措施。
三是说汉文帝的“德治”来自于对“天道”的认知。汉文帝二年十一月三十日,发生日食。十二月十五日,又日食。(后人考证,应为月蚀。)文帝对群臣道:“我听说:天生众人,为他们设置君王,以养育治理他们。人主不道德,布施政令不公平,上天即示以灾异,以告诫君王政治不好。竟乃在十一月三十日有日食,谴责见于上天,灾异没有大于此的了。……天下的治乱,责任在我一人。”汉文帝继承来自古代的宗教传统和人文关怀。他用诏令阐明:“我听说天之道,是祸自怨恨而起,福由行德而生。百官的不对,应当由我亲身负责。”十四年春天,文帝道:“我获得执掌牺牲、玉珪和钱币,以侍奉上帝和宗庙,到现在已十四年了。经过的时间很长久,因为自己不聪明不明白,而能长久安抚面临天下的民众,我自己极惭愧,应扩大各种祭祀的坛场,增加祭祀时玉珪和钱币。”为此,汉文帝要时常去渭阳的祭祀五帝庙,以郊祀的礼见上帝。
太史公说:孔子说过:“治理国家一定要到三十年之后才能仁政大行。”又说:“让品德高尚的人治理国家,要经过上百年才能改造好一切坏人,废弃刑杀。”这话真是说的有道理啊!从汉朝建国到孝文皇帝,已经过了四十多年,当时的德政已经达到了极盛的阶段,……。(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史记.孝文本纪》)司马迁对汉文帝的评价是极高的。不过,切地说汉文帝的“德治”不是对百姓负责,而是对“天道”——上帝负责。当然,无论如何评价汉文帝,客观上对老百姓带来了福利。
注:四幅山东汉砖画可以说明,对神仙的尊重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