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记者要成为思想家》的文章,收到不少评论,看法不一样,啥观点都有。
一位领导干部评论说:一个好记者,一个有水平的记者起码要有思想。没有思想,就没有站位,就没有视野,就没有高度,就没有角度,就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就不会把问题升华到葱茏四百旋。所以,有思想是一个合格记者必要条件。
一位省级媒体的“五优”记者评论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记者是思想家,这是铁定。那时候的记者就是写文章,一门心思采访抓新闻,范老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到了市场经济的年代,除了各级党报外,其它成千上万的媒体总编、台长都在为生活奔波,为保住饭碗而不惜代价,领导如此,所属的记者们怎么成为思想家?作为非党报的媒体,业务会都是创收会,这样的环境还怎么培养有思想家的记者?因此,希望范老的观点成为一种目标,也希望范老的新闻理念与时俱进,也希望我们的新闻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前些天,我写过一篇文章:《记者不干正事》,大家讨论的热烈,取得了不少共识。今天,看到大家对“记者要成为思想家”的话题很感兴趣,就请大家围绕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发表看法,看看在新的形势下,在多媒体竞争激烈的形势下,要不要做独立思考,有思想的记者?怎样做一个有思想的记者?新闻理论如何与时俱进?
记者要成为思想家
范敬宜曾任《辽宁日报》记者、《经济日报》总编、《人民日报》总编,是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
范敬宜被打过“右派”,下乡劳动20年。恢复工作后,正赶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他深入基层,写了不少有份量的报道。1979年春天,出现了一股“倒春寒”,认为三中全会的政策“过头”了,诱发了资本主义倾向,“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退到解放前”。
政策是不是“过头”?农村的改革好不好?范敬宜深入农村采访调研,写了一篇《莫把“开头”当“过头”》的述评,指出农村改革才开始,没有过头。
报道发表当天,省里正好开农村三级干部会议,舆论很多,反对声不少,包括一些省级干部,也有不同意见。有的说,现在都这个样子了,还说没有过头,要什么样才过头,党报怎么能登这样的文章?当时的省委书记任仲夷站出来说,范敬宜的文章我赞成,只是标题还不够劲儿,应该加上“莫把支流当主流”。
《辽宁日报》是1979年5月13日发表的这篇文章,时隔3天后的5月16日,《人民日报》以罕见的版面,在头版头条,加编者按,转发了范敬宜的文章。《辽宁日报》的标题很简单,《人民日报》却用了全标题。肩题:《辽宁日报》记者述评尊重生产的自主权政策现状时指出;主题:分清主流与支流 莫把“开头”当“过头”;主题下面还有副题:各级领导干部要解放思想,保证生产形式自主权的关键,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
在我们党的干部层次中,优秀的省委书记是政治家、思想家,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思想。范敬宜虽然是一名记者,不是领导,但他的思想高度,看问题的视角,研究问题的思路,有全国大局,有全省大局,有群众观念,和省委主要领导一样,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而是在实际采访调研的基础上,有独立见解,用事实解疑释惑,用事实告诉人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农村改革的路子是对的,农村改革才刚刚开始,在很大程度上澄清了一些人认为改革“过头”的错误认识,推进了农村改革的深化。
2018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