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不止一次的询问前辈:“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很多人有很多见解;“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活动充分,积累丰富”“技巧思路,知识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无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
我认为备一堂课,首先想想作者写了什么?是如何写的,用了那些方法,想告诉我们什么?(情感)四个方面。只有把这四个方面讲清楚,然后再考虑如何呈现给学生,用那种思路,方法,最后在考虑技巧,如何把课还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学,所谓的教无定法应该就是在这部分展现的吧。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是始终想着“授业”、“传道”和“解惑”;所谓授业,就是传授的学业,就是知识和技能,所通俗讲的知识点,考试考的考点;“传道”即学习与方法,也就是老师用什么方法教,让学生用那种方法接受知识,也是课堂教法。现在所流行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是“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以人为本,还课堂与学生”教育方法。“解惑”是素养教育的顶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所有课的落脚点,不是考试,不是课堂精彩展示,而是素养教育,是价值观的教育。是社会主义价值观要求教育的中心点;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社会往那个方向去,这个社会的未来应该怎么样,都在于教育;都在于教育的未来期望值,也是教师给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我想如果搞明白这些,那么教课便不在迷茫。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张载就曾经说过,读书的意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就是使生之为人能够秉具博爱济众的仁者之心,和廓然大公的圣人之心。实则,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点。
为生民立命:直接来源于孟子的“立命”的思想。《孟子.尽心上》有云:“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为往圣继绝学:故“往圣”者,孔子、孟子所代表的先儒也;“绝学”者,孔孟先儒所弘扬之道学也。对儒学而言,孔子固然是集大成者,而宋的濂、洛、关、闽诸大家,则把儒学拓展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真能阐扬承继孔孟先儒之道统者,惟有宋儒。
为万世开太平:所表达的是先儒也是宋儒的永恒政治理想。
教虽无定法,而教的中心本质不能变,变的只能是过程,授课的技巧。首先没有搞明白教什么,就不会明白教育的意义,从而也就不明白,什么是一堂好课了吧?余之浅见,聊表闲谈,不可认真!